1953年2月,“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致信彭德怀,呼吁双方交换战俘,立即停止持续近三年的朝鲜战争。
李承晚却在疯狂叫嚣,声称自己将亲率部队跨过“三八线”,将战线推至鸭绿江。
得知李承晚狂言后,毛主席勃然大怒,他询问彭德怀:“杨勇兵团到哪里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钦点杨勇来消灭李承晚的气焰?
初来朝鲜战场,杨勇为何感慨“白跑一趟”?
1953年4月,杨勇多次主动请缨作战后,终于来到了朝鲜战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
然而,当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刚踏上朝鲜的国土时,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
“我真是白跑了一趟!”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杨勇与杨得志、杨成武在解放军中并称“三杨”,早在杨勇来到朝鲜之前,杨得志和杨成武分别于1951年的2月和6月抵达朝鲜战场,都在抗美援朝第四、五次战役中屡立功勋。
面对另外二杨在沙场上的建功立业,杨勇只能在国内“望洋兴叹”。
此时的杨勇,在做什么?
他在国内的的担子也格外沉重。1950年1月,杨勇被任命为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主持西南剿匪工作。
到1950年年底,杨勇被调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历经长达2年时间脱胎换骨。
学成归来,他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联合国军发出了停战的消息。
但杨勇的“遗憾”并没有持续太久,叫嚣着“要打到鸭绿江”的李承晚,很快就给了杨勇在战场上“刷功勋”的机会。
毛主席点将
1953年2月22日,“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致信金日成与彭德怀,呼吁双方交换战俘,准备停战。
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中,从不知天高地厚的麦克阿瑟,再到李奇微、克拉克,美国已经三易主帅。
然而,美国发现他们依旧无法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到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国内一片反战之声,包括军方也认为美国在亚太投注了太多不必要的精力。
因此,在艾森豪威尔的授意下,克拉克方面决定恢复自1951年来同中朝两国废止的停战谈判。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立即告知当时代替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邓华:“争取停,准备拖。”
在毛主席看来,联合国军释放准备和谈的信号,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美国有出尔反尔的惯例。
为了防止美国“假和谈,真战争”,毛主席决定,让志愿军的前线部队保持警惕,做最坏的打算。
但是,令毛主席和艾森豪威尔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中美朝即将准备和谈时,李承晚口出狂言。
毛主席立即询问杨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的动向,要求部队出击。
得知自己能够赶上朝鲜战场上“建功”末班车,杨勇大喜过望,请求志愿军司令部调拨火炮,打击韩军的地点定在金城。
杨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部署,原因有二:
其一,准备打过“三八线”的韩军,在金城部署了第3、6、8、9等四个师。
此外,在金城附近的二青洞还驻扎着韩国王牌部队“首都师第一团”,又称为“白虎团”。
打击金城一带的韩军,将会对朝鲜战争后期的战局产生巨大影响。
其二,既然金城附近有韩军重兵把守,就必须要对其予以毁灭式的沉重打击。
杨勇决定,放弃采用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的“零敲牛皮糖”战术,改用火力覆盖。
在杨勇的积极调度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先后调集了1104门火炮,于火力上首次在正面战场超过了敌人。
开战前夕,杨勇信心满满地说道:“就让这1104门火炮,当作给韩国参加停战谈判的贺礼!”
1953年7月13日,金城以南—牙沈里至北汉江间22公里的地带炮火齐鸣,不知志愿军何时摸上来阵地的韩军,立即被我军的炮弹砸得哭爹喊娘。
而位于二青洞的韩军“首都师第一团”,也在深夜被我军突袭重创。
这支韩军王牌部队的旗帜被我军缴获,这便是“奇袭白虎团”的由来。
在这场不到半个月的战斗中,志愿军向南突进190多公里,歼灭南朝鲜伪军52000多人,超过预定目标5倍。
那么,这场战役究竟对朝鲜战争后期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经历大败之后的李承晚,结局如何?
韩军输得心服口服
在不到半个月的金城战役中,杨勇惊讶地发现:此前一直和韩军配合密切的美军,竟始终对被动挨打的韩军冷眼旁观。
直到韩军的四个师即将被志愿军歼灭之际,美军第3师稍作阻拦志愿军,使李承晚的部队避免遭到被全歼的命运。
原来,美军也早就对疯狂叫嚣的李承晚充满了不耐烦。
金城战役结束后,美军司令官锐评道:“金城战役是志愿军给韩军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自己的部队损伤殆尽后,李承晚终于意识到:韩军仅凭借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北上实现统一。
韩军精锐部队的尽失,让李承晚彻底失去了言战的底牌。
7月27日,中朝美韩四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这场持续3年的战争就此落下了帷幕。
参考资料:
解放军报:金城战役: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
中国军网:金城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收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