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坐落着几幢半新的平房,据说那是一家的。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小孩儿在院子里嬉戏着,他们都在等着爷爷奶奶叫吃午饭呢。
屋里一对老夫妻在灶台一边忙活着,一边唠叨着。爷爷看起来身体瘦弱将近七十,而奶奶则显得更老些。他俩有六个孩子,四个姓佘,两个姓张。
明白人一听都知道,他们应该不是原配,夫妻年龄也相差比较大。方圆百里的人们都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
(胡庭秀和张志远)
一、突遇家变,临终托付每天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村民佘林海觉得特别累,妻子胡庭秀很担心他的身体,催促他赶快去医院看看。
可是看着四个可爱的孩子嗷嗷待哺,想着还要花医药费,他执意忍着,熬一阶段也许会好的。
知青张志远看着师傅日渐消瘦也很担心,但也没办法。终于有一天,佘林海查出肺癌晚期,生存的时日不多了。
(知青生活)
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看着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胡庭秀每天以泪洗面。眼见着师傅日渐消瘦,善良的张志远抽空来家里帮忙,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个家,毕竟这么多的孩子要吃啊!
终于有一天,临终的佘林海喘着粗气,一双混沌的目光盯着他,祈求地对他说:“志远,一旦我走了,你一定要帮照顾好我的妻子和孩子,至少要让他们活下去”。这些话,分明是他在用垂危的生命下赌注啊!
束手无策的张志远匆忙的点着头,说了一声:“哥,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帮助他们的。”
(艰苦的劳动)
佘林海听到张志远的话,就像交出了自己的接力棒一样,安详地走了。因为他知道,张志远是一个好人,他信得过他。
是啊!志远也才20岁,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哪曾受过如此的重托,瘦弱的肩膀怎么能担起如此重的责任?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于胡庭秀一个30岁的弱女子来说,如何能让一家五口活下去才是最大的问题。一贫如洗的家让这个弱女子心力憔悴。
张志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去胡庭秀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这不,招来的闲言碎语也更多了,人们对于这个20岁的小伙也更捉摸不透了。
(图文无关)
二、知青下乡,邻里情深张志远,一个四川成都小镇上的小伙,1972年他18岁。读完了高中,家长们也正在四处找关系张罗着他的工作。等待他的是顺理成章的美好生活。
忽然有一天,他收到了上山下乡征求书。
那些年,上山下乡如火如荼,许多有志青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满怀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都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这一活动中。
张志远也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也希望自己能到农村的大熔炉中锻炼一番,有朝一日更有作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他被分配在四川南江的一个偏僻贫困的小村庄。18岁的他,在家啥重活都没干过,更不用说农活了。
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务农生活非常茫然,但是他坚信自己吃苦又好学,很快就会适应农村生活的。
村长把他安顿在村民佘林海家隔壁,一方面考虑让佘林海当他的师傅,指导张志远干农活,另一方面考虑佘林海家人多负担重,小伙子可以帮上点忙,两全其美。
张志远对于村长的安排很乐意,因为他很喜欢这家人。
佘林海比张志远大12岁,妻子胡庭秀比佘林海小一岁。两人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日子捉襟见肘。
自从张志远来了以后,佘林海对他尽心尽职地教导,对于从未碰过农具、从未踩过农田的学生来说真的遇上了一个好师傅。
(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图文无关)
佘林海把各种各样的农具用途都教了个遍,把一年中的农活都介绍了一下,很快张志远就跟上了大家的挣工分的节奏,原先心里的一些疑虑也慢慢打消了。 张志远自给自足的日子还是挺舒心的。
张志远也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抽空会帮着师傅一家干点家务活,帮忙带带孩子,给他们讲讲大山外的故事。佘林海夫妇俩也很热情,经常叫志远到家里吃饭。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非常规律,张志远打心底感谢佘林海一家对他的照顾。他也经常接济这个大家庭,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家庭中。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这样的日子被佘林海的去世打乱了。张志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接受了一份托付,许下了一份承诺。
(知青)
三、一份承诺,一世坚守张志远每天早上帮着胡庭秀家挑水砍柴,养猪种菜,帮着送孩子上下学。每天尽量在生产队多干活多挣工分,他比以前更稳重更成熟。
慢慢的村里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更多了,毕竟孤男寡女的相处不大正常。胡庭秀看着这么大的一个小伙子为了自己的一摊子家事忙里忙外,心里很过意不去。
出于对自己名声的考虑,也为了张志远的前途考虑,胡庭秀几次三番拒绝志远的帮助,免得毁了各自的清白。
(知青在劳动)
这个家没有男人不行,尽管自己和胡庭秀关系很正常,但是还是有口难辩。胡庭秀经常因为受不了生活的压力和舆论的压力,晚上偷偷的哭,张志远看着胡庭秀红肿的眼睛,心里很内疚很自责。他恨自己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去帮助她。
作为一个男人,绝对不能让无辜的胡庭秀背着伤风败俗的骂名羞辱地生活,张志远做出了生命中最大的一个决定。
张志远决定娶了这位大他十一岁的女人,名正言顺地一起生活,一起撑起这个家。
(图文无关)
当张志远鼓足勇气向胡庭秀求婚时,胡庭秀一口回绝了。第一他是城里的男人,自己怎么高攀得上。第二毕竟自己年长了十一岁,还是个死了男人的女人,怎么能连累这个小伙子呢。
第三家里这么多的娃都将成为张志远的负担,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考虑再三,胡庭秀忍痛割爱。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张志远反而轻松了,他像没事儿人一样,不顾大家的制止、反对和辱骂,他搬进了胡庭秀的家,当起了男主人。
孩子们对于这位年轻的叔叔也很友好,他们已经从他那儿了解了许多关于城里的故事,还受到了他学习上的指导,他们早已从心底里接受这位“爸爸”。
看着张志远的决心这么大,对孩子们也这么尽心,视如己出,胡庭秀被他的赤诚之心所感动,慢慢地,她心里的防线彻底崩溃了。
(领取结婚证 图文无关)
1974年,20岁的张志远娶了31岁的胡庭秀。
他俩的结合成了当时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时间一长,夫妇俩也放下了思想包袱,不再纠结人们的看法,不再在乎人们的说法。他们恩恩爱爱,齐心协力,家里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好像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相反,大家都对这个知青另眼相看,多了一份理解和赞叹。
不久,他们又生了两个孩子,两大六小共八口,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在家休息的时间更少了,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了,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了。
但是他毫无怨言,因为他坚定,孩子和妻子是他生活的全部,家和大山是他永远的归宿。
(张志远一家)
四、风波再起,意志坚定1978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终于盼来了返乡潮,人们奔走相告。张志远也收到了这一通知,但是他一点儿也不快乐。
张志远的父母急切地盼着自己的儿子能回到自己的身边,陪伴他们。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收集好了所有材料寄给张志远,不断地催促他尽快办手续。
妻子胡庭秀为此也是辗转反侧,睡不好觉。她后悔当初没听娘家人的劝阻。他们说他会留不住,迟早会回到城里。胡庭秀就是看中了张志远的这份执着才答应了这桩婚事。
但是爱他就得为他着想,好不容易才有的回城机会,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不会再有。如果放弃也就意味着她的丈夫,彻底变成了农村人,将在大山中度过一辈子。胡廷秀感到自己和孩子成了他的累赘,是她耽误了他。
(知青返乡)
而张志远何尝不想和大家一样,收拾行囊,回到大城市,开启新生活。但是他怎么割舍的下他的骨肉和爱人,他走了他们怎么活,他怎么对得起已经死去的佘林海,难道真的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去治愈一颗失信的心灵?他不能走,也不可以走。
张志远的命运就在此一搏。一起下乡的好朋友们好言相劝,让他把这儿的人和事先放下,回去了再说。但是,看着六个孩子期盼的眼神,感悟着妻子的依依不舍,他做出了令人咂舌的举动:放弃返乡,留守大山。
这个举动,又一次让这个小山村沸腾了,停歇了好久的闲话又开始了,不过这次大家都在评论张志远信守诺言的品格,他们接纳了这个年轻人,当地政府也支持他的做法,给了他们1200元的安家费。
(年老的张志远)
知道了儿子的选择,父母伤心欲绝,儿大不由娘啊,但是他们也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同时他们也很欣慰,自己的儿子是一位坚守诺言、知恩图报,善良有担当的男子汉。
张志远知道,既然留下了,就一定要尽心尽职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张志远在大山中除了勤劳工作外,他还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的命运。尽管很累,但是他还是利用晚上辅导孩子们学习,有空会陪他们嬉戏玩耍。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农村也是不常见的。
他对孩子们一视同仁,毫无偏心。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能认真学习,其中五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成年后他们都能自食其力。
(教育孩子)
特别是亲生的两个孩子,给他带来的麻烦更大。按照当时的政策,他的两个非农户口的孩子,既不能享受政府的工作包分配制度,又分不到农村的土地,两头不着边。张志远为此操碎了心,他到处奔波。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把两个孩子的工作安排好了。这样他就更安心了,那时他已是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中年人了。
张志远的后半辈子没有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繁华,甘愿扎根农村,默默守护大山,这一待就是五十年。五十年的岁月长河催老了他的容颜,却坚定了他一辈子守护家人的信念。
在外人的眼中他是傻子,遭受了无数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但是就是这样一位20岁小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挺过了世俗偏见,熬过了艰苦岁月,坚守了一份承诺,虽然没有豪言壮举,但是他的坚定和守信,赢得了世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