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了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癸妹聊历史 2023-06-09 11:05:25

1942年9月的斯大林格勒,正在进行着一场史上最残酷的巷战。

苏联红军与入侵的德国法西斯,在城市的街巷、房屋、工厂、火车站甚至瓦砾堆等各个地方展开贴身肉搏。

据当时人估算,参加巷战的红军战士极少能活过一天。这场残酷的战役,在二战进程中极为关键。

苏联最终取得了胜利,使希特勒的德国法西斯遭受重创,直至覆灭,但它付出的代价却也特别惨重。

然而,人们对此不禁心有余悸,有人设想如果德军占领苏联,战争魔鬼希特勒称霸世界的下一步又将会踏向哪里?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战争狂人荡平西欧,暗中剑指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浩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二战造成9000多万人伤亡,各国财产损失无法估量。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挑起战争的希特勒。

每一个战争狂人都拥有着极端的思想,希特勒就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希特勒)

他认为德国日耳曼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理应获得并享有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希特勒还将共产主义视为眼中钉,他在自传中透露出对征服苏联的渴望,并将苏联的强大视为对德国最大的威胁。

希特勒掌权后,施行了一些政策,使德国濒临崩溃的经济逐渐恢复,这也为德国发展军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希特勒)

于是希特勒征服欧洲乃至世界的野心也被唤醒。

1937年,希特勒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就明确要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也就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方向就是东欧。

因为以苏联为主的东欧有着大量的粮食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正是德国垂涎已久的地区。此时的德国,西面有帝国主义英法,东面则是新兴的社会主义苏联。

(希特勒动员讲话)

希特勒深知日益强大的苏联是他侵略扩张的最大障碍,但如果一开始就和苏联交战,必然没有胜算的可能。

权衡之下,希特勒决定先稳住苏联,解决了西欧的其他小国和英法后,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来对付苏联这块真正难啃的骨头。

因此,希特勒赶在英法之前,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之后,1939年9月希特勒指挥德军闪电袭击波兰,二战就此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进军图)

虽然波兰对于苏联是唇亡齿寒,但此时的苏联需要加紧发展军备,所以无意对抗德国,反而趁机和德国瓜分了波兰。

另一边的英法只是表面对德宣战,实际却毫无作为。他们还幻想着苏德交恶,消耗彼此。实际上英法的绥靖政策恰恰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

让英法没想到的是,不久希特勒转头就将枪炮对准了法国。战前的法国号称欧洲军事强国,却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仅仅坚持了38天就宣布投降。

之后,德军在西欧更是长驱直入,先后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小国收入囊中。希特勒也没料到西欧战场会进行的如此顺利,但接下来在英国那里碰了钉子。

德军遭到了英国人的顽强抵抗,始终无法迫使英国投降。

(空袭)

为避免过长时间的消耗,且英国也遭受重创,最终希特勒决定暂时放弃进攻英国。要保存有生力量,去对付苏联。

横扫西欧后,侵略野心极度膨胀的希特勒认为攻打苏联的时机已经到来。他终于提出了野心勃勃的“巴巴罗萨计划”,即入侵苏联计划。

二、闪击苏联初步胜利,制定下一步狂妄计划

希特勒十分推崇“闪电战术”,他认为战争必须出其不意,并速战速决,才能取得优势胜利。

因此希特勒狂妄断言,要在3个月内解决苏联。而且“巴巴罗萨”计划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甚至连德军许多高级将领都不知晓作战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斯大林对希特勒侵略苏联的野心早已有所察觉,也有一番未雨绸缪,但他还是对德军的来势汹汹大感惊讶。

(斯大林)

斯大林也并不了解,希特勒惯于背信弃义,在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到两年的时间,希特勒就弃之不顾。

1941年6月22日,有备而来的德军突然大举进攻苏联,不宣而战。战争初期,苏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苏联军队都毫无戒备,战斗力量分散,没有集中起来。军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后勤支援也跟不上。

尽管苏军拥有先进装备,却无法迅速运转起来投入战斗,属于有劲儿使不上。希特勒的的“闪电战术”非常成功,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御的苏军防线很快就被德军突破。苏军节节败退,并有大量人员伤亡。

(德军进攻苏联)

然而,苏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战斗力也迅速提高,德军的进攻开始变得阻力重重。虽然希特勒的3个月拿下苏联的狂妄目标没有实现,但德军依然兵临莫斯科城下。

即使德军遭到苏军的有效防御,希特勒仍然疯狂自大,他坚信打败苏联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开始幻想解决掉苏联后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只要解决苏联,德军就能集中力量通过伊朗,一部分军队占领波斯湾,另一路军进入中东,与“非洲军团”会师。

最后还能与当时在印度作战的日本汇合,共同围攻印度。其实希特勒早在1939年就和德军高官讨论过这个计划。

后来日本外务大相重光葵也在回忆录中证实,希特勒的确曾有过此计划,德军如果能控制高加索地区,英美就无法通过波斯湾援助苏联。

(日本兵在印度)

此外德国还计划进入中亚细亚,再和印度的日军勾结。那么,希特勒为何要选择中东地区作为他的下一步目标呢?

三、揭开希特勒垂涎中东真实目的

希特勒挥师中东地区的计划反映出他征服世界的勃勃野心,因为那里的资源和战略地位令希特勒垂涎已久。

首先,德军打败苏联,掌控高加索和乌克兰后,就等于将欧洲大部分的粮食和能源据为己有,这就能够保障德军征服世界的军事行动,增强军队战斗力。

(高加索地区地图)

但这些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希特勒的胃口,因为现代化的机械部队要想大范围持久作战,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作为供给。

希特勒要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那就是将全球的石油资源牢牢控制在手中。

当时的开采技术并未探明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而阿拉伯半岛早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地。

(石油开采)

因此希特勒抢占中东是必然的选择。此外,中东地区对于希特勒还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考量。

此前德军虽然重创英国,但依然无法使英国彻底投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盟军能够通过海上源源不断地为英国提供支援。

德国占领阿拉伯半岛,就能成功阻断英美的海上补给线。

英国没有了外援,力量大大削弱,到时德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击败英国。而希特勒一直忌惮的美国失去了同盟国的支持,也会陷入困境。

(希特勒)

之后,德军南下与日军会师于印度,进一步合力封锁英国。希特勒曾为自己制定出称霸世界的完美计划而沾沾自喜,但美梦终归要醒。

在出兵中东前,还要跨过苏联这道坎,但眼前的苏联很快就要让希特勒和德军付出惨痛的代价。

四、盲目自大惨败斯大林格勒,中东计划化为泡影

1941年冬季,苏军开始扭转战局,击退了德国军队进攻莫斯科的企图,并接连解放了许多城市,逼迫德军不断后撤。

(苏联红军巷战)

希特勒依旧不死心,1942年春天,他转而下令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甚至不惧两线作战,要求军队同时进攻高加索地区。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因为苏联的粮食、石油等重要资源都集中在它的南部,一旦失去这里的控制权,对苏联将是重大危机。

因而斯大林格勒对于苏德之战的成败有着关键性作用。最终,苏联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成功保卫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从此,德军逐渐失去了主动权,一步步走向衰亡。

希特勒进一步占领中东,称霸世界的美梦也就此化为泡影。

(苏联红军庆祝胜利)

纵观德军的失败,可以说与希特勒的盲目自大有很大关系。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苏联投入的战斗兵力远远超出德方预期。

苏军的坦克更是坚硬稳固,连炮弹都无法打穿,令德军大为惊骇,此前他们从未见过这样先进的坦克。

其次,德军对苏联冬天严寒的气候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相比于在严寒地区习以为常的苏军,德军则根本无法适应。

再加上过冬补给无法及时补充,物资缺乏,使得德军战斗力大大下降。苏军得以趁势发起反攻。

(德军冬日作战)

对于希特勒在他出兵中东的设想中,提及想与日军会师印度,这个计划同样注定失败。这其中与中国对日本的牵制和打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希特勒抛弃中国结盟日本,终无法扭转惨败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日本的反击也让德国陷于被动,并极大地推动了盟军的胜利。

但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二战前,中德关系还曾经历了“蜜月”般的友好时期。

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蒋介石还曾对德国抱有过一丝幻想。蒋介石一直对德国的日耳曼精神怀有崇尚之情,还希望中国人也可以拥有这种精神。

(蒋介石)

希特勒上台后,蒋介石同样对其十分欣赏,两人还保持了紧密良好的私人友谊。

这便促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德的深入合作。当时国民政府的很多部队都配备了从德国购买的先进武器。德国还派出军事技术专家指导中国的军工业发展。

(国民党德械师)

同时,德国也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军事原材料和能源,极大地缓解了德国的资源紧缺状况。

然而这种看似友好的关系不过是建立在利益层面上,实则很脆弱,一旦涉及到德国利益时,希特勒自然会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弃之不顾。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反苏反共的共同目标下,德日签订协议,建立军事同盟。

但此时的希特勒仍然摇摆不定,一方面他不想看到日本在中国大规模掠夺资源,损害了德国的利益。

另一方面,希特勒还指望日军能够有实力牵制苏联。

因此,当蒋介石派人向德国表示希望得到帮助时,德国答应将对中日之战进行调停。

(希特勒密会孔祥熙)

然而很明显希特勒更加偏向日本,对于日本提出占领中国的苛刻停战条件,不仅没有任何异议,反而劝国民政府接受这些条件。

这当然遭到了国民政府的拒绝。

不久,希特勒更是直接宣布承认伪满洲国,这让蒋介石非常不满,派人与德方交涉,劝说希特勒能回心转意。

但随着1940年德意日签订《同盟条约》,德国再也不想伪装,公开支持日本侵略远东,接着又承认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德意日签订同盟条约)

此后中德关系终告破裂。然而,1942年希特勒竟又给蒋介石写信,希望中国可以和德国合作进攻印度。

蒋介石不再抱有幻想,果断拒绝了希特勒的请求。

希特勒之所以最终选择站在日本一边,必然是因为看到日本才有实力帮助他打击苏联,合围印度削弱英美。

(日本穷途末路)

但是此时的日本,也在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以及持久战的抗战方针,彻底粉碎了日军要3个月占领中国的企图。

日本将兵力大规模投入到中国,战事却久拖不决,军力被严重消耗。再加上日军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进攻,更加没有多余的力量北上帮助德国围攻苏联。

面对日本这个不靠谱的队友,希特勒也只能扼腕哀叹,无力回天。

(日本战败投降)

1945年8月4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而早在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后,希特勒饮弹自尽,结束了他战争狂魔的罪恶一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正义的胜利,也表明和平永远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战后,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被摧毁,许多被压迫的民族获得解放,世界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

(希特勒自杀现场)

如今,当人们再回顾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依然没有平复。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仅凭一己之野心,就将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苦难深渊。

同时法西斯主义失败的事实也证明,历史从来不是个人意志能够推动,违背人类和平意愿,倒行逆施必然会惨败。

二战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遭受巨大损失,可谓没有真正赢家。战后,各国吸取教训,达成共识,即只有互助互利,和平协商解决矛盾,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

1 阅读:427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