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之我

云鹤阁课程 2024-03-14 01:44:41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古代汉字第一人称代词有很多,有我、余、予、朕、吾。这些汉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都是属于自己的,独占的,当然也是自己制作,自己使用的。这些文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抽象成为第一人称代词。今天先说“我”字。

  我字,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是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但我字是如何成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自许慎以来,不管是在字形的分析,还是字义的解读,都不得要领。

  我字甲骨文字形,自许慎之后很多文字学大家释读为一种兵器,并且以《尚书·泰誓中》“我伐用张”来佐证。 《泰誓》原文是“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用白话文翻译过来是“我们的讨伐要进行,这个事业比成汤的还辉煌”。显然这里的“我”并没有杀伐的意思,仍然是第一人称代词。同时,再没有其他例证。既然这个孤证都是错的,反证“我”字绝没有杀伐之义。

我字甲骨文字形(《汉典》)

  我字杀伐之义是后人对“我”字甲骨文字形的误读。误读的源头是《说文解字》对“我”字这样解读:“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禾字去掉捺笔}。{禾字去掉捺笔},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正是这一句“一曰古殺字”,造成了两千年来的误读。于是,《字源》认为,我是“象形字。甲骨文‘我’像刃部有齿的一种特殊的斧钺形武器……《说文》对‘我’形体的说解不可信。‘我’在出土文字和古文献中常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久借不归,其本形本义反而不显。”就是说,《字源》回避了我字本形本义的探究,并认为我字第一人称代词的字义是假借的。

我字演变(《字源》)

  《汉典》则认为,我是“会意(字)。从戈,从{禾字去掉捺笔}。‘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从甲骨文字形释读出“兵器”,但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是“第一人称代词”。

我字——餐具复原

  我字,经过仔细观察,甲骨文字形描述的是一种竹质的工具,具体说就是一种餐具,一种集勺和叉于一身的餐具。因此,在实物转变为文字的过程中,仅仅从外形看,确实有点像“武器”。远古时期,餐具像武器是正常的。那个时候,人们对食物的加工还不完善,不能端上来就吃,还需要像现在吃西餐那样,用刀叉加工一下才可以吃下去。

青海马家窑出土七千年前骨质餐具(网络图片)

  从我字的衍生字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餐具。

  1.饿,è,把食物(饣)和餐具(我)放在一起, 会意人想吃饭了。 随便说一句, 饿字和我字在某些方言里是同音字。

饿字——食物和餐具(网络图片)

  2.莪,é,本义可以吃的草, 蘑菇, 又叫蕈 [xùn],地蕈。莪子(蘑菇,方言)。

莪子——蘑菇(网络图片)

  3.俄,用人在吃饭形容时间,会意一顿饭的时间,表示时间短暂。如,俄顷。

  4.鹅(鵞),é,本义人驯养的、供人食用的一种鸟,同时也指这种鸟的叫声。

0 阅读:0

云鹤阁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