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内分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3. 《生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年版
要说这糖尿病,那可是个老熟人了。
你身边总有几个亲戚朋友,年纪一上去,血糖也跟着作妖。

医生一开口就是:“注意血糖,少吃甜的,按时吃药。”可问题是,光听医生这么叨叨,真能管住嘴?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那一口糖,而是对病的无知。
胰岛素,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管血糖的?它的分泌又受谁的摆布?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一、胰岛素是谁?它凭啥管着你的血糖?先说点硬核的,胰岛素是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血糖“请”进细胞里,让你的身体正常运转。

没有胰岛素,血糖就像没钥匙的流浪汉,进不了家门,只能在血管里乱窜,时间长了,血管就废了。
这时候,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就来了——视网膜病变、肾衰竭、神经损伤……一个比一个狠。
但胰岛素可不是一天到晚傻乎乎地往外倒,它的分泌受好几方面调节:血糖浓度、神经调控、胃肠激素,还有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比如压力、饮食、运动。
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稍有风吹草动,胰岛素的分泌就跟着变。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了,胰岛素就多,血糖低了,胰岛素就少。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胰岛素的分泌并不是线性反应,而是一种复杂的双相反应——第一相是快速释放,第二相是缓慢分泌。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吃饭后血糖飙升,因为他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已经废了,等胰岛素慢悠悠地分泌出来,血糖早就上天了。

胃肠激素也能影响胰岛素,比如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这玩意儿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它是升血糖的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GLP-1类似物成了糖尿病治疗的新宠,打上一针,既能降糖,还能减肥。
三、压力大,血糖就高?这不是玄学你可能听说过,“压力大会把血糖搞高。”这不是迷信,而是确确实实的生理现象。

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大量分泌,它们的任务就是给身体提供“战斗能量”——也就是让血糖升高。
举个例子,古代人遇到老虎,身体会自动释放糖原,让肌肉随时准备跑路。
但现代人没老虎,只有老板、房贷、考试,压力天天有,可身体还以为你要逃命,不停给你升血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焦虑,血糖就控制不住。
糖尿病管理是吃药、饮食、运动,还得学会减压。

睡不好、心情差,血糖都可能失控。
四、饮食到底怎么吃?别被“专家”忽悠了有人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饭,不能吃水果,甚至有人说“吃素就能治好糖尿病”。
这些话听着唬人,但大多是扯淡。
米饭能不能吃?能吃,但得会吃。
升糖指数(GI)比米饭低的粗粮是个好选择,比如燕麦、糙米、藜麦。

但别一口气吃太多,血糖照样噌噌地上去。
关键是控制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而不是盲目避开某种食物。
水果能不能吃?能吃,但别乱吃。
西瓜、荔枝、葡萄这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吃多了血糖肯定上天。
但是苹果、梨、柚子、蓝莓这些低GI水果,适量吃点问题不大,甚至对血糖控制还有好处。

至于“吃素能治好糖尿病”这种说法,听听就好。
植物性饮食确实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如果单纯吃素,可能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肌肉流失,反而让身体代谢更差,血糖更容易波动。
五、运动有讲究,别踩雷很多糖尿病人知道运动好,但一上来就跑步、跳绳,结果血糖不降反升,甚至低血糖晕倒。
运动不是一拍脑袋就上的,得分情况、分强度、分时间。

什么运动适合糖尿病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阻力训练。
例如:快走、骑车、游泳,再搭配一些力量训练,比如深蹲、举哑铃。
这样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更好地利用血糖。
但空腹运动要当心,低血糖说来就来。
如果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比如1型糖尿病),运动前后都要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糖尿病人最容易被忽悠,什么“神奇降糖茶”“祖传秘方”层出不穷。
但凡能治好糖尿病的,早就被国家批准上市了,哪轮得到这些游医瞎吹?
保健品更是个坑,什么“调节血糖的灵芝孢子粉”“降糖保健胶囊”,花了几千块,最后糖尿病照样没好,钱包倒是瘦了一圈。
真正有科学依据的是正规降糖药,别信那些没谱的东西。

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也不是“饿出来的”。
它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病,靠的是科学管理,而不是迷信和忍耐。

吃对了、动对了、心态稳住了,血糖自然不会太猖狂。
胰岛素的分泌是个复杂的过程,既受血糖影响,也受神经、激素、饮食、压力的调控。

糖尿病人要做的,不是盲目节食,而是学会科学控糖。
别被忽悠,别自己吓自己,血糖这东西,你懂得越多,它就越不敢乱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