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被儿子的月考成绩搞得忧心忡忡。
儿子初三了,中考的历史和政治是开卷考试,这次月考,两门科目满分 50 分,他却都只考了二十几分。
朋友忍不住埋怨:“开卷考试你都考这点分?”儿子委屈地说:“不是我不努力,题量太大,根本来不及翻书找答案,就算找到了也没时间抄。”
朋友很纳闷:“那别人怎么能考四十几分呢?”
儿子道出实情:“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帮他们把书整理好了,知识点旁边贴着小标签,一翻就能翻到,抄起来自然快。”
当我朋友看到儿子借回来的同学的书时,实在被震撼了。
书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标签,标注着每个知识点的位置,里面的笔记更是详细,家长还帮忙概括出了各种重点知识。
这不禁让我朋友发问:咱们的教育这是怎么了?这到底是考孩子还是考家长呢?
我也在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如果考试的分数都是全家总动员拼来的,这样的分数又能说明什么呢?
想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考试基本靠自己,开卷考试虽有一定难度,但也是对自身知识梳理和查找能力的考验。
可如今,这种全家齐上阵帮忙整理资料应对考试的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在考试中多拿几分,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将书本知识整理得细致入微,让孩子能在考场上迅速找到答案。
然而,这样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吗?
教育,本应是一种传承。
它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态度。
古往今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领悟去汲取知识的养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成长进步。
可如今,过度的家长参与却让教育偏离了轨道,变成了一场家长之间的“竞赛”。
教育也应该是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敏锐的感知力,有的孩子记忆力出众,有的孩子创造力无限。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在同一条狭窄的赛道上拼命奔跑。
教育更应该是培养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等。
当家长把书本知识整理得过于完备,孩子只需按图索骥就能找到答案时,他们失去的恰恰是这些至关重要的能力培养机会。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又将如何去面对那些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挑战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一个人能够看到并体验到生命的美丽。
一个被过度应试化、被家长过度包办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可能只有分数和名次,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
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去欣赏艺术的魅力、去体验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与感动。
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我们不能让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家长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学校也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回归本质,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怀,能够发现生命之美并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才。
让孩子们在健康、科学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