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M2A2步兵战车反杀俄罗斯T-90M坦克

阿隆过去 2024-04-19 06:24:11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4.03.002

2024年新年伊始,一则由乌军无人机拍摄的战场视频在网络上着实火爆了一把。在视频中,1辆俄军现役最先进的T-90M“突破”3主战坦克在先敌开火的情况下,经过数分钟的缠斗,竟然被2辆乌军M2A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成功反杀。这场看似不该有任何悬念的战斗,最终却以俄军坦克乘员组弃车而逃、乌军控制战场这样的结局收场,着实有些出人意料。不过,如果仔细分析双方的装备强弱点及战术取舍,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合理的。

第一回合:突然遭遇,T-90M抢先开火

综合各方信息及视频内容,基本可以确定这场战斗发生在阿夫迪夫卡北部的斯特波沃村。事发时,乌军第47机械化步兵旅的2辆美制M2A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拉开距离在斯特波沃村附近执行战场侦察任务。突然,其中1辆M2A2遭遇到了1辆依靠周边独立房屋和稀疏树丛掩护,正在低速行驶的俄军T-90M“突破”3主战坦克。

众所周知,乌军从2023年5、6月开始发动的“夏季反攻”最终以损兵折将而告终。10月7日,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哈马斯”向以色列发起了代号为“阿克萨洪水”的陆、海、空三栖突袭行动。遭到沉重打击的以色列随后宣布动员,并集结重兵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起代号为“铁剑”的报复行动。中东局势骤然升级,美国立即将大批原本用于援助乌克兰的作战物资转交给以色列。北约其他成员国也大幅削减了对乌援助。面临“断炊”危险的乌军再无力发起进攻,只能掘壕固守。而俄军方面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还是“结硬寨、打呆仗”这种战法的效费比更高。

不过,虽然目前俄乌战场上双方均无力或无意愿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在前沿阵地中间地带实施侦察行动却仍然是必须的。因为不如此不足以掌握当面敌情变化。由于目前是冬季,步兵徒步侦察的范围及效率均不及出动坦克装甲车辆侦察。鉴于俄乌战场上各种无人机大行其道,令双方坦克装甲车辆均遭受了惨重损失,因此这样的侦察行动必然是小规模的,例行性质的,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己方纵深火力及时而有效的支援,更不能奢望能盼来援兵。

从视频看,在双方不期而遇后,俄军的T-90M“突破”3主战坦克抢先朝乌军M2A2步兵战车开了一炮,但没能命中。众所周知,俄系第三代主战坦克主炮均采用分装式弹药。主炮装填时,得先将炮摇到固定仰角,再由自动装弹机分两次向炮膛内填入弹丸和药筒。装填完毕后,再将主炮摇回所需的仰角。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导致其实际装弹速度并不高,应该不如M2A2步兵战车上的25毫米链式炮首弹上膛快。所以,俄军这辆T-90M“突破”3主战坦克在执行前沿侦察任务时,为应对突发情况而提前往炮膛里装填了1枚破甲弹。提前装填破甲弹的好处是,无论遇到装甲目标、有生目标还是敌方工事,坦克均可一战。

因为是近距离遭遇,俄军炮长很可能通过炮长瞄准镜直接操炮实施了目视瞄准射击。按理说,双方相距不过几十米远,哪怕是概略瞄准也应该八九不离十,但俄军坦克却偏偏失的了。笔者以为,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炮长太过紧张,击发过于仓促的缘故,也可能是俄系坦克伺服系统精度不高惹的祸。

第二回合:拉开距离,M2A2开火反击

在首发未中后,俄军T-90M“突破”3主战坦克和乌军M2A2步兵战车均作出了倒车以拉开双方距离的战术选择。其实对于坦克方来说,当时最佳的策略应该是开足马力迎面逼近步兵战车,甚至直接采取撞击战术。这是因为对坦克而言,M2A2步兵战车上安装的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较M242“大毒蛇”链式机关炮更具威胁。而这种反坦克导弹有65米的射击近界。因此坦克冲上去能令反坦克导弹丧失作用。而且一旦50吨级的坦克与28吨左右的步兵战车相撞,吃大亏的肯定是步兵战车。但令人遗憾的是,俄军坦克乘员组却偏偏选择了后撤。笔者猜测,这是因为坦克乘员组决定争取时间,继续用主炮歼敌。为什么要争取时间呢?因为不仅坦克主炮再装填需要时间,而且很可能当时坦克火控系统并未开机,而火控系统里至关重要的热像仪开机后并不能立即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有一段预热时间。

执行前沿侦察任务时,坦克火控系统居然不开机,这听起来确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俄罗斯在坦克火控系统方面,受制于国内光学、电子工业水平,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俄方公布的T-90M“突破”3新型多通道瞄准具的纸面数据,看似不俗,但其元器件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别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连世界同时代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正因为如此,俄方此前没少通过各种渠道弄来西方制造的火控元器件集成到自家坦克上。但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些进口货渠道大多被掐断。此前囤积的现货根本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因此不得不硬着头皮让性能差强人意的本国自产元器件顶上去,而且平时尽可能少开机甚至不开机,以节约国产零部件寿命。

反观乌军M2A2步兵战车乘员组,因为清楚双方硬实力相距甚大,因此只能选择后撤,以期能让车载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挥作用。为避免被俄军坦克再次发射的炮弹击中,乌军M2A2步兵战车乘员组在拉开双方距离后,选择了以俄军坦克为圆心,借助房屋和树丛掩护绕圈游走的策略,并在行进间不断用M242“大毒蛇”链式机关炮对T-90M实施点射。应该说,这是在“知已知彼”情况下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可以充分发挥M2A2步兵战车炮塔伺服系统响应速度及精度远超俄系坦克,25毫米链式机关炮备弹量亦远超俄军坦克的优势。

区区25毫米口径的机关炮射击坦克能有效果吗?根据美方资料,M242“大毒蛇”链式机关炮配用的M791曳光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1345米/秒,能在1300米距离上击穿水平倾角30度的25毫米厚均质装甲,折合垂直穿深约50毫米。如果这个数据可靠,那么该炮在百米距离以内的垂直穿深应该能达到60~70毫米,甚至更高。这样的穿甲能力固然无法攻破坦克防御力最强的炮塔正面和车身正面,但却能引爆反应装甲,并对坦克侧面构成严重威胁,打击坦克后部时则不在话下。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就曾有过该炮连续射击最终击穿T-55坦克炮塔的战例。T-90M“突破”3坦克虽然号称防御能力超强,但外界估计其炮塔和车体侧面装甲厚度在50~80毫米间,炮塔和车体后部装甲厚度则更是只有20~30毫米。因此乌军M2A2步兵战车乘员组非常明智地选择了绕俄军坦克游走,开炮攻击坦克侧面及后部的策略。从视频看,这一回合乌军步兵战车点射的曳光脱壳穿甲弹,基本都打在了T-90M坦克的右侧面。

第三回合:坦克失控,但成功拦截反坦克导弹

从视频看,接连被25毫米链式机关炮击中的T-90M“突破”3坦克表面不断爆出火花和黑烟。突然间,坦克开始原地转圈,炮塔也失控疯狂旋转,直到坦克撞到一颗树方才停止。笔者分析,这极有可能是因爆炸反应装甲殉爆产生的爆轰波震坏了坦克伺服系统的液压管路或控制电路所致。T-90M“突破”3主战坦克上披挂的是俄罗斯最新一代“化石”重型爆炸反应装甲。其由钢壳、数层内抛板、炸药、惰性衬垫等部件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20毫米钢质外壳、10毫米钢制抛板、钝感炸药、10毫米钢制抛板、隔离层、钝感炸药、10毫米钢制背板。每个反应装甲盒内通常放置两块装药,并在中间设置垫料,使两块装药呈V型排列,开口向上。

爆炸式反应装甲要想发挥出最佳效能,通常都需要倾斜放置,让来袭弹药与爆炸反应装甲呈一定角度的法线角。俄罗斯坦克车体正面均采用首上迎弹方式,倾角明显。安装在此处的爆炸反应装甲较容易达到最佳安装角度。但以往俄罗斯坦克在炮塔上披挂此类装甲时,往往基于方便考虑,顺着炮塔曲线安装,不仅安装效果差强人意,而且也是造成坦克外观凌乱的原因之一。T-90M“突破”3坦克炮塔正面的“化石”重型爆炸反应装甲,采用上下两层倾斜对置安装方式,而在炮塔侧面,则统一采用垂直安装方式,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垂直平面。由此,“化石”爆炸反应装甲和T-90M炮塔正面拉开了较大空隙。这些空隙固然对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无甚用处,但却能对破甲弹爆炸形成的金属射流起到明显的削弱作用。

俄罗斯方面宣称,采用多层抛板结构的“化石”能削弱来袭破甲弹65%的破甲能力,以及来袭尾翼稳定穿甲弹35%的穿甲能力。但是,不管什么具体结构的爆炸式反应装甲,其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及爆轰波不仅对距坦克较近的有生目标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且也会反噬坦克自身。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往往因自身基础装甲太薄,无法抵御反应装甲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和爆轰波冲击而无法披挂此类装甲。作为新一代重型爆炸反应装甲,“化石”内部装填的钝感炸药重量明显超出此前型号。从2021年被乌军缴获的T-90M“突破”3坦克来看,其内部设备,尤其是各种管线布置颇为杂乱,似乎很少考虑到抗战损性,而是怎么方便安装就怎么走线。因此“化石”被在接二连三被引爆的情况下,车内伺服系统管线有很大概率被震裂甚至被震断,或是接口被震得脱落,从而导致坦克失控。

第四回合:面对夹击,T-90M坦克认怂

坦克失控前,T-90M又勉强还击了一炮,但再次打空。此后,另1辆乌军M2A2步兵战车赶来加入战团。两辆步兵战车从两个不同方向上,用25毫米链式机关炮不断朝俄军坦克打点射。俄军坦克正面燃起了火苗,侧面不断被打得火星迸射,爆出黑烟。最终,俄军坦克乘员组放弃了战斗,从坦克内钻出后迅速脱离了战场。

现代主战坦克虽然自动化程度很高,但仍然保留了手动操作方式作备份。这辆T-90M“突破”3的液压伺服系统受损失效后,乘员组应该是采用手摇的方式,将炮口转向了乌军步兵战车。但是,如果说“化石”重型爆炸反应装甲殉爆产生的爆轰波能震坏坦克内部的伺服系统液压管路或控制电路的话,那么震坏暴露在坦克上方的坦克火控系统外露光学镜头及横风传感器,自然也不在话下。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精密而复杂,因而十分骄贵。火控指令形成链条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整套系统都将瘫痪。由于乌军步兵战车始终在不断游走,而俄军乘员组靠手摇方式调炮,调炮速度很可能追不上乌军步兵战车,加之战场烟雾干扰及房屋、树木阻挡视线,因此俄军炮长只能将就着朝乌军步兵战车的概略方位开炮碰运气,没能命中目标并不令人意外。当然,乌军M2A2步兵战车的车载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同样也受建筑物、树木遮挡影响,加之距离过近,难以满足发射条件。

由于两辆乌军步兵战车采用夹击战术,因此无论俄军坦克乘员组用手摇方式将防御力最强的炮塔正面对准哪辆敌方步兵战车,必然将防御薄弱得多的侧面甚至后部暴露在另一辆敌方步兵战车炮口前。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坦克乘员组已无回天之力,为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车毁人亡的最不利局面发生,只能无奈地选择弃车而走。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无可指责之处。

这则战例再次雄辩地证明,再强悍的武器装备也有“阿喀硫斯之踵”。弱势一方如果战术运用得当,用“短剑”照样能“屠龙”。因为决定战斗胜负的,归根到底还是人,而不是所谓的先进装备。

0 阅读:0

阿隆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