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发现如何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1-18 00:40:11

在往昔,大头电视和大头显示器颇为常见,然而对于许多00后而言,它们却显得极为陌生。为何这类设备有着硕大的 “头部”?原因在于其内部存在一个关键部件 —— 电子显像管,其尺寸决定了设备整体的外形。简单来说,电子显像管的工作原理是发射电子,电子撞击荧光屏从而显示出图像 。尽管如今这类设备已鲜少露面,但在当年它可是风靡全球。

回溯到1855年法国第二届世博会,一件展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件商品周身缠着漆包线,上面标注着 “感应线圈”,能够将低压直流电转换为几千伏的高压电,落款显示它是由巴黎工程师鲁姆科夫于1851年发明。鲁姆科夫的感应线圈让人们大为惊叹,它居然具备变电功能。

这一发明让物理学家们欣喜若狂,要知道在实验室中进行高压电相关实验时,以往需要串联大量电池,而如今这个感应线圈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无论价格多高,大家都觉得非买不可。鲁姆科夫线圈通电时会噼里啪啦地打出火花,在此次世博会上赚足了眼球,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

德国人盖斯勒对这种电火花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深入研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线圈的正负极用两根铂丝导线连接出来,在中间加装一个玻璃管,如此一来,火花便能在玻璃管内产生,便于观察和开展各类实验。

他尝试将玻璃管抽成真空状态,观察其中的变化。结果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变得极为稀薄时,残留的气体竟然会发光。盖斯勒将这一现象命名为 “低压气体放电管”。实际上,这便是如今日光灯、霓虹灯以及电视显像管的雏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盖斯勒,将这种管子称为 “盖斯勒管”。

之后,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当盖斯勒管内的气压进一步降低时,气体不再发光,然而在阳极一侧的玻璃上却出现了一块明显的荧光,就好像有一束肉眼看不见的光线从阴极射出,打在玻璃上后被人察觉。但如果这是光,为何中间那段看不见呢?于是人们将这种未知的射线命名为 “阴极射线”,而改良后的盖斯勒管也被称作 “阴极射线管”。但阴极射线究竟是什么?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英国人认为阴极射线应该是带电粒子。当时人们认知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所以推测可能是带电原子。而德国人大多认为它是类似于紫外线的电磁波,毕竟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电磁波是波,并非粒子。

代表人物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给阴极射线施加一个小磁场,它会发生偏转;但施加一个小电场时,它却不发生偏转。我们知道,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都会发生偏转,基于此,赫兹断定阴极射线肯定不是带电粒子,或许是某种未知的物质。

德国人莱纳德同样对阴极射线展开了研究,他的想法别具一格。他在阴极射线管阳极一侧的玻璃管上开了一个小口,并用很薄很薄的铝箔替换。结果发现,阴极射线能够穿透铝箔。莱纳德据此认为,如果阴极射线是粒子,碰到铝箔理应反弹回来,只有射线才能够穿透过去。于是德国学界断定,阴极射线即便不是射线,也肯定不是粒子。莱纳德还因在阴极射线管研究方面的贡献,荣获了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而在英国,克鲁克斯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指出,阴极射线在磁场下能够发生偏转,这一现象足以证明它不是电磁波,毕竟电磁波不带电,就如同将一束光置于磁场下,光不会发生偏转一样。克鲁克斯还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个小风车放置在玻璃管内,当阴极射线照射到小风车时,风车竟然转动了起来。他向众人展示并解释道,电磁波不可能具备如此高的能量,所以阴极射线必定是带电粒子。并且通过观察其在磁场下的偏转方向,还能判断出它是带负电的粒子。就这样,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而这场意义非凡的争论,最终由一位天才终结。

1895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很快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指出,阴极射线在电场下不发生偏转,是因为受到了稀薄气体导电性的影响,说白了,就是阴极射线管内的气体没有抽干净,真空度不够。虽说这个原因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当时的真空泵技术有限,无法达到实验所需的真空标准。于是汤姆逊耗费了大量时间对真空泵进行改良。终于在1897年,他成功让人们看到了阴极射线在电场中也能发生偏转。这一实验结果确凿无疑地表明,阴极射线就是带负电的粒子束。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既然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那它究竟是什么粒子呢?是分子还是原子?在当时,人们只知道这两种粒子。汤姆逊立刻依据实验数据进行测算,试图通过计算粒子的质量,来判断它与已知粒子的相似度。当时人们所知最轻的原子是氢原子,经过测算,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神秘带电粒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的两千分之一。基于此,汤姆逊大胆猜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这一结论并不正确,因为他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粒子。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阴极射线为何能够穿透铝箔,正是因为这种粒子极其微小。

后来人们将这种带电粒子命名为 “电子”。电子究竟有多小呢?其直径仅为头发丝的一千亿分之一。电子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至少就目前的认知而言,它不可再分。汤姆逊也因这一重大发现,荣获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自此,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文本来源@科普中国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2
嘉慧浏览趣事

嘉慧浏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