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元宇宙”的爆火使得人们又开始探讨起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事实上,这些讨论的焦点不仅有虚拟与现实,还有“身心关系”。
在西方哲学当中,身心开始就是对立的,比较典型的就有普特南“缸中之脑”的著名假设。
身心对立
那么,到底什么是“缸中之脑”?我们又如何保证自己是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电脑程序当中呢?
让人怀疑人生的“缸中之脑”缸中之脑的假设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希拉里·普特南在他所写的《理性·真理与历史》当中提出的。
希拉里·普特南
这个假设的主要内容是,假如有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做了“取脑”手术,他的大脑在被取出来之后放入了一个装满特制营养液的大缸当中,这些营养液能够让大脑维持“活性”。
当然,为了能够让这个大脑意识到自己还活着,科学家还会让其神经末梢和超级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制造出“幻觉”。
缸中之脑的假设
甚至说,这种幻觉并不是针对“一个大脑”,而是针对全人类的。在这种假设之下,宇宙就像是盛有人类大脑的营养钵,并且有固有的设定程序,向所有人提供“集体幻觉”。这时,所有人都生活在幻象之中却不自知。
需要注意,这台超级计算机制造出来的幻觉是很强的,甚至能根据大脑的“想法”制造出相关的反馈。比如你现在读到这段假设的文字,都是计算机反馈给你的。
说到这,想必许多人都觉得细思极恐。
计算机制造的“幻觉”
事实上,虽然缸中之脑是个假设。但是它的假想并不违反物理定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在现实中也是有可能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咱们真的是缸中之脑,我们感受到的、认知到的就都是由电子脉冲产生的幻觉。你以为的真实,其实都是“虚妄”。
普特南之所以提出缸中之脑,是因为想通过该假说否定外在实在论。毕竟认同外在实在论的人会认为我们真的是缸中之脑,因为在他们思考这个假说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上帝视角”。
但事实上,对于坚持内在论的人来说,缸中之脑根本就无法引起矛盾和恐慌。因为该假说从开始就是错的,不可能存在独立于缸外的科学家。
并且可以用指称理论证明,就算有人真的成为缸中之脑,那他这一生都不会有机会想到这种“可能”。
对此普特南表示,“我将要提出的论证不同寻常,为了使自己确信这个论证确实无误,我花了几年时间,但这是一个正确的论证。它之所以显得奇怪是因为它同某些最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有关。”指称理论
当然,普特南想要探讨的是与外在实在论相关的哲学问题,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确实非常晦涩难懂,还会引起“怀疑主义”。那么,缸中之脑的论证成功了吗?它真的能证明人类生活在虚拟的程序当中吗?
缸中之脑的论证成功了吗?首先,咱们从字面和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待他的论证,确实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个论证逻辑却是循环论证,因为在该假说中无法证明“缸中之脑”到底指的是真正的缸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所想到的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的实验“装置”
因为它还是涉及到,你到底是缸外观察着还是缸内那个脑的本质问题。
假如你是那位科学家,那么你指着缸中脑说这就是缸中之脑,确实没问题。但如果你就是缸中之脑,却说“我是缸中之脑”,那这对缸中的你来说就是自相矛盾了。
毕竟,如果你真的是缸中之脑,就算想到自己是,也只会发出“我到底是谁”的疑问,而不是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我是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会疑惑自身吗?
可见,说来说去,缸中之脑的论证都会陷入死循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无法证实自己不是生活在电脑程序当中,毕竟这个假设本身就是无解的哲学问题。
那么,抛开理论和字面上的论事,缸中之脑所展示的“情境”有可能会在现实中实现吗?科学家都做了哪些相关的研究?
使用电脑控制“意识”能否实现?
“缸中之脑”实验可否实现?前文中提到缸中之脑的内容时,其中超级计算机的模拟幻觉成为了实验当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一旦它的模拟不够真实,就会像《楚门的世界》所演的一样露馅。那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真的能做到控制人的感观和意识吗?
超级计算机
为了探索这一点,科学家成立了全新的学科,也就是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当中包括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目标是研究大脑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因为在使用超级计算机完成模拟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大脑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
认知科学
上世纪末期,神经外科医生伊扎克·弗里德发现了记录单个神经元活动的电极系统,方便其他科学家研究。
后来人们发现,某些特定的神经元真的只对某些图片、概念做出反应。简单来说,我们大脑前额叶的神经元会对难忘的东西形成概念编码,从而使其在看到特定东西的时候被激活。
神经元
但是如何来激活这些神经元呢?换句话说,如何证明神经活动模式可以让意识活动产生。科学家通过将电极植入脑内来刺激神经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神经元在电极的刺激下会产生“主观直觉”,甚至唤起人们过去的体验和记忆。
实验者有的听到了自己过去听过的乐曲,甚至看到了童年记忆当中的自己。
电极植入
可见,神经元的刺激确实能让主观感受产生。从这一结果来说,缸中之脑使用超级计算机连接神经末梢制造幻觉的行为确实具备可行性。
尼尔·C·曼森提出了类似“缸中之脑”的神经控制生物模式,他为培养的神经细胞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培养环境。将老鼠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培养在一个包含电极网格的设备上,MEA 能够刺激和记录神经活动并与一台计算机相连。用于实验的小白鼠
综上所述,缸中之脑的假设在哲学上确实是未解,因为它总是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但是从认知科学相关学者的研究实验来看,“缸中之脑”的情境是有望实现的。不过能否完全复刻和模拟,还要看神经科学的后续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甭管我们到底有没有生活在所谓的“超级计算机程序”当中,现在人类的科学发展方向却正将我们拽向虚拟之中,并且许多科技巨头对这种“虚拟现实技术”都深信不疑。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隐患缸中之脑和虚拟现实技术之间虽有差异,但是当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确实能够营造出类似缸中之脑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就像是精神鸦片,使人上瘾。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当中已经出现了“脑机连接”的研究,当脑机连接完成之后,就可以让大脑直接控制虚拟环境。许多科学家将这种方式称为,类似于缸中之脑的“体验机”。
脑机相连
因此,当人们能直接通过大脑模拟出你梦想的环境,拥有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一切时,尽情的享乐时,大家还会留恋现实吗?
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就会为现实世界埋下祸患,甚至让人出现认知的误区。
沉醉于虚拟之中
再者,按照现在的预测,未来的虚拟世界当中不可能是“单机游戏”,而更像一个大型的社区。
那么,人们在拥有于虚拟空间中改变物理规律等权限之后,会不会用这种自由来做什么疯狂的事情呢?到时候人们可能就真的要面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