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勒索三星?三星不忍了

墨色绘流 2025-02-25 18:42:32

“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莫迪总理的雄心壮志也世人皆知,但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称号——“外资坟场”。 无数怀揣梦想的跨国企业,被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所吸引,纷纷涌入这片土地,最终却往往铩羽而归,甚至血本无归。贪婪的政府官员、无理取闹的工人,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敲诈勒索”,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外资企业深陷其中,难以脱身。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可谓是屡屡碰壁,小米、OPPO、VIVO等知名企业都曾被印度政府以各种理由冻结资产、处以巨额罚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政府不仅在经济上对外国企业进行打压,还试图干预企业运营,要求中国公司在印度建厂、建立本地供应链,甚至要求印度资本参与运营。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政府似乎在奉行一种“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原则。然而,面对如此困境,一些中国企业为了保住印度市场这块“肥肉”,选择了忍气吞声,一再退让。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明智?我们不妨看看韩国三星公司在印度的遭遇,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三星,这家全球知名的电子巨头,同样在印度这片充满诱惑却又危机四伏的土地上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罢工大战”。去年,三星在印度的工厂爆发了大规模罢工,1500多名工人提出了令人咋舌的三点诉求:工资翻倍、每周工作35小时,以及不可思议的“职位世袭制”。三星面对工人的持续施压作出让步,决定将工人工资上调20%,同时承诺未来十年内薪资增长80%。本以为问题会因此解决,但几个月后工人再次发起罢工,对先前协议表示不悦。这次,三星立场更为坚定,拒绝了工人的不合理诉求。最近,三星印度工厂的工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罢工,而这次他们提出的要求更加匪夷所思——“岗位世袭制”。他们要求,一旦在三星工厂上班的工人因故去世,三星必须无条件接收其继承人来上班。三星面对这种荒谬的请求,终于无法忍受。集团会长李在镕亲自作出决定:不管罢工人数多少,全部辞退。要么马上返回工作岗位,要么工厂将关闭。

李在镕表现得很强硬,印度工人们因此感到非常不安。尽管他们有贪心,但也不是没头脑的人。若三星真决定撤资,工人们会失业,结果反而不划算。于是,员工们马上回去工作了,这出戏才算结束。三星在印度的发展与中国企业在那里的遭遇截然不同。中国企业在印度遭遇的问题更为复杂,他们不仅要应对工人方面的贪婪问题,还要应对印度政府在政策上的限制和压力。而三星主要面临的压力则来自工人。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长期采取的“忍让”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市场份额,但也助长了印度政府和工人的贪婪,使其变本加厉地提出各种无理要求。三星的坚决立场让中国企业明白,在印度市场,单方面退让并不理智。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企业得勇于拒绝,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当然,强硬态度并不代表要退出印度市场。中国公司要在保护自己利益和保住市场份额间找到合适位置。在必要时,它们可以实施一些强硬手段,比如暂停投入资金、减少生产量,甚至可能考虑撤资,这样做是为了向印度当局和工人们表达清楚他们的立场。企业不应只强硬应对,还应探索其他方法,比如拓展多市场策略,减少对印度市场的依赖。可把更多资源用于开拓新兴市场,或深化现有市场的运营,以分散风险。此外,中国公司还需与印度政府加强交流,努力争取公正的竞争条件。三星的案例表明,在印度市场,有时候“硬气”比“忍让”更有效。印度政府和工人往往欺软怕硬,如果企业表现得软弱可欺,他们就会得寸进尺。反之,如果企业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他们反而会有所收敛。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应该吸取教训,不要再一味忍让,要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才能在印度市场立足,并最终打破“外资坟场”的魔咒。印度政府对外资的态度未来可能变动,现在还不太清楚。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印度的投资环境依然面临不少困难。

外国公司若想进军印度市场,需仔细考虑潜在风险,并准备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此外,还需留意印度政府政策变动,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印度市场前景不明朗。但看,它人多经济又快,对国外企业来说还是挺吸引人的。印度政策变动多,工人罢工常发生,这对外国投资者来说风险很大。在这种情况中,中国公司得保持理智,小心选择,才能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就。

0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