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动手了!美俄“分赃”谈判开始

墨色绘流 2025-02-25 18:52:32

巴黎,浪漫之都,此刻却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丽舍宫灯火通明,欧洲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紧急磋商乌克兰危机和欧洲安全。从德国总理到英国首相,从意大利总理到波兰总理,甚至连欧盟和北约的最高领导人也出席了这场峰会。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美俄峰会在巴黎召开。然而,这只是一场没有主角的戏,一场欧洲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因为就在第二天,真正的主角——美国和俄罗斯——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讨论的正是如何结束这场让欧洲焦头烂额的乌克兰战争。而欧洲,这个为乌克兰慷慨解囊,提供武器弹药和物资的“金主”,却被排除在谈判桌之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未能出席这场至关重要的会谈,只能尴尬地跑去土耳其“凑热闹”。欧洲的无奈和焦虑,在这场峰会和美俄会谈的对比中,显得格外刺眼。

在巴黎峰会上,欧洲领导人展现团结。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离开放置宫后郑重承诺,英国会考虑派驻地面部队及其他力量,旨在实现持久和平。英国的陆军人数不到7万,但泽连斯基曾希望有150万欧洲军队驻俄乌边境。英国的承诺显得很弱,甚至有些荒谬。实际上,欧洲国家的军事力量合起来也满足不了泽连斯基的150万人数要求。

德国陆军有22.83万人,英国打算到2025年保持7.25万人的数量,意大利陆军大约有10万人,波兰有6.8万人,西班牙有7.58万人,荷兰约1.6万人,丹麦则只有1.2万人。把这些国家的陆军人数加起来,与泽连斯基期望的数字相比,还少了差不多90万。在俄乌战争中,除了乌克兰这个当事国,欧洲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场“离间计”,旨在破坏日益紧密的俄欧关系。战前,欧洲高端产业因俄供应的低价油气而兴旺,德国汽车业尤为突出。在华德企的电动车技术支持下,它已迅速崛起。

然而,在美国的操纵下,北约不断东扩,乌克兰对乌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俄罗斯的军事介入。美国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双雕”: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争泥潭,而欧洲则失去了廉价的能源供应,经济发展受到重创。随着“去俄化”能源政策的实施,欧洲的资金和制造业开始外流,一部分流向美国,一部分流向中国。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还不断施压欧洲,要求其向乌克兰提供巨额援助。到2025年2月,欧洲各国给乌克兰送去了不少军事和经济支持。起初,欧洲是不想介入这场战争的,因为战事对他们的经济有直接影响。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欧洲各国似乎逐渐“醒悟”,将俄罗斯视为最大的敌人,认为这是彻底击垮俄罗斯的最后机会。于是,欧洲从被动的援助者转变为主动的支持者。然而,尽管欧洲决心与俄罗斯对抗到底,美国却逐渐退缩。特朗普对俄乌冲突不感兴趣,甚至明确表明想要结束这场冲突。在2024年12月12日,即使特朗普明确表示要结束俄乌战争的情况下,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乌克兰的代表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在柏林签署了《柏林宣言》,承诺向乌克兰提供“钢铁般的安全担保”,包括长期可靠的军事和财政援助。这意味着即使美国退出,欧洲也将继续支持乌克兰。

特朗普接下来的行为让欧洲十分意外。2月13日,他与普京通话近90分钟,暗示俄罗斯应保留在乌克兰占领的地盘,还提到很快将在沙特与普京见面。第二天,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明确指出,欧洲面临威胁不是外部,而是内部,这表明美国已完全放弃与俄罗斯对抗。2月18日,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中介下于利雅得进行会面。俄国外长拉夫罗夫表达了他不希望有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并且承诺会推动解决两国在外交事务上的阻碍。马可·卢比奥国务卿称,这次对话是条漫长且艰苦的路的起点,旨在乌克兰达到公正和长久和平,并暗指欧盟也将加入其中。尽管俄方觉得现在讨论妥协还太早,但双方已开始倾听对方,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美俄似乎对各自的利益有了共识:俄国会得到土地,美国会得到资源,而欧洲将承担费用并负责保障乌克兰的安全。

这场美俄“私下交易”让欧洲和乌克兰沦为被牺牲的棋子。欧洲出钱出力,却连谈判桌都上不了,最终还要为乌克兰的未来安全买单。而乌克兰,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却失去了领土,甚至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网友们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次美俄通话:“土地归俄罗斯,矿产归美国,账单给欧洲,荣耀属于乌克兰”。面对如此局面,欧洲各国领导人在巴黎峰会后表达了各自的无奈和不满。英国首相表示将前往华盛顿讨论“持久和平的关键要素”,波兰总理则表示跨大西洋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欧洲需要增强自卫能力。

德国总理对派遣维和部队的讨论表示“恼火”,而北约秘书长则表示欧洲已准备好加强自身力量,并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然而,这些表态都显得软弱无力,在美俄既定框架下,欧洲的选择余地极其有限。乌克兰因被排除在谈判外,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行动。2月16日晚上,乌克兰无人机攻击了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克鲁泡特金斯卡亚泵站,该站负责运送由美国公司从哈萨克斯坦开采的石油。此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新石棺”也遭到无人机袭击。这些袭击事件被解读为乌克兰对美俄“私下交易”的强烈不满,以及试图通过制造事端来争取国际关注和谈判地位的绝望尝试。

乌克兰的未来问题,美俄已有初步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面临困境。他原计划去沙特会谈,但没去成,只得改去土耳其。美国似乎不希望泽连斯基参加会谈干扰与俄的谈判,这让泽连斯基显得更加孤立。如今,美国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如何体面地让泽连斯基退出历史舞台。过去,CIA或许可以胜任这项“脏活”,但在马斯克大规模裁员后,CIA的行动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场旷日持久的俄乌战争,远未走到终点。美俄之间的协议能否最终落地,还需要乌克兰和欧洲的配合。而欧洲和乌克兰,又将如何面对这个被美国主导的“新秩序”?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