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朕,今日庄严宣誓,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德意志国开战,向俄罗斯国开战,向意大利国开战,向奥地利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钦此。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宣战诏书,向十一国列强宣布开战,糊涂与否,先扔一边,慈禧太后以一介女流到底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振聋发聩,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是晚清历史上最为提气的时刻!
只是,在这场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的第一句话却是给出了这样的发问:
你们怎么不说话呀?都哑巴了?大清的臣子们,你们就眼睁睁地瞅着,让洋人欺负我吗?
慈禧太后为何给出这般发问?
明明是各国联军进攻大清,慈禧太后为何偏要扯到自己身上,强调什么“洋人欺负我”?
第四次大沽口之战,时任直隶总督裕禄“讳败为胜”,向慈禧太后汇报了联军进攻的失败,使得慈禧太后开始出现了误判;再加上刚毅和徐桐对“义和团”的不断吹嘘,更让慈禧太后开始飘了起来,甚至一度认为大清完全能够战胜十一国列强!
奈何,慈禧太后很快接到了列强们的照会,共有四条:
1、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2、代收各省钱粮;3、代掌天下兵权;4、勒令皇太后归政;如果实在打不过,慈禧太后咬咬牙或许能答应前三条,但最后一条,慈禧太后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
所以,慈禧太后才会有此一问,才会将压力甩给了满朝文武!
只是,谁都知道同十一国列强开战会是什么结果,谁敢主动站出来就会第一时间成为战败以后的替罪羊、背锅侠,难逃一死!所以,整个朝堂寂静无声,直到时任“军机处领班大臣”的徐桐打破僵局:
微臣无能,万死不能辞其疚。
徐桐,本就支持开战,而且力挺“义和团”;另外,他又是慈禧太后的铁杆心腹,当然要站出来亮个态度!
徐桐一出,局面缓和,慈禧太后赶紧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你们死有什么用,我要洋人死。
意思很明确:我想开战,你们赶紧支持我!
有了领导的明确态度,刚毅赶紧冲在前面,高调喊出了第一声“开战”:
向洋鬼子宣战!打!
然后,朝堂基本就变成了刚毅和徐桐的“双簧”表演,你一言我一语,你为大家提供底气,我为大家提供道理:
洋鬼子无礼而且无耻,我一让再让,他倒得寸进尺,今天倒要骑在我们大清的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是,两人的双簧很快引起了光绪皇帝的不满,其实,满朝文武皆清醒,奈何慈禧太后需要大家糊涂,需要大家盲目支持自己开战,不为别的,就为对抗照会里面的最后一条。你们要求别的也就算了,但要想让我归政,想都别想,我宁肯绑上整个大清也要和你们决一死战!
当然,光绪皇帝更希望慈禧太后能够答应,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大清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十一国列强!
甲午年间,面对日本一个蕞尔小国,我大清败了。如今,面对的是西洋十一个国家,开战?刚毅,你疯了?
就算已经没了任何权力,光绪皇帝到底拥有批评一个臣子的资格,但光绪皇帝到底清醒,到底选择了最为激进冲动的刚毅,而不是门生最多,全靠一张嘴吃饭的徐桐!
奈何,光绪皇帝早就今非昔比,就算是当初亲政的时候都说了不算,更何况现如今的状况!
慈禧太后只用了两句话便彻底堵上了光绪皇帝的嘴:
慈禧:皇上累了。
光绪:亲爸爸,我。
慈禧:歇着去。
光绪:是。
注意,慈禧太后的这个态度,不仅压制了光绪皇帝,更是明确喊话了支持光绪皇帝,反对开战的朝廷诸臣,都注点儿意,都心里有点儿数,最好都顺着我的意思说!要不然,我可以让皇上歇着,更可以让你们永远歇着,甚至长眠不醒!
光绪皇帝被成功压制,刚毅和徐桐的“双簧”马上继续:
太后,皇上的话,奴才不以为然,难道因为怕打不过洋人就甘心受他们欺辱吗?
无论何时,刚毅的这个理由永远都不会过时,就拿你的骨气说事,就拿最具说服力的志气反驳你!
你但凡有一句反驳,他就立马给你扣上一个“窝囊废”的帽子,着实无解!
徐桐更是了得,再添了一把火:
刚大人说得对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我们没有打赢倭寇那是当初的事,今天我们敢向十一国开战,那是今天的事。且不说我大清陆军骁勇善战,就看我义和团民何止百万呐,人人同仇敌忾,个个义愤满腔,民气可用啊!
什么叫此一时彼一时?
领导这样说,那是政策改变了;别人这样说,那是出尔反尔了;徐桐这样说,那是因为多了“义和团”,而“义和团”就能代表民心,一旦民心可用,区区十一国列强又能算得什么!
徐桐的观点,你又该如何反驳?
大清陆军的骁勇善战,你不能否认吧?义和团的民心所向,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认定,你否定“义和团”就是否定慈禧太后,谁能这般大胆!
奈何,大清和十一国列强到底有着清晰的力量对比,能不能赢得战争本就是明摆的事实,朝堂之上到底出现了反对声音,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出现了反对声音,慈禧太后就不能枉顾,既然要开战就要追求一个同仇敌忾,有人不同意那就只能用点手段。
这一次,慈禧太后决定树立一个典型,然后再杀鸡儆猴!
当朝召见杀掉德国公使的士兵恩海,慈禧太后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慈禧:洋人很厉害的,这个朝堂上有很多人都怕他,你不怕吗?
恩海:不怕!奴才没别的本事,就能杀洋人。
意思很明显了,就连一个普通的兵勇都不曾畏惧洋人,你们这些立于庙堂的三公九卿竟然怕成这样,丢人不?惭愧不?还有脸站在朝堂之上不?
有了恩海的加持,慈禧太后开始追加说明:
说得好!洋人也不是那样了不得的,大沽口炮台一仗不是打得洋人狼狈逃窜了吗?我本不想要洋人的命,此前还一直违驳众臣的意思,等待他们的改悔,可我等来了什么呀!
注意慈禧太后的语言艺术,先强调自己此前的态度,我的本意并不想为难洋人,甚至一心求和,奈何洋人不识好歹,非要将事情推到如今这般地步!
所以,你还能反对不?
我本来也不想打,但你们都听听洋人们的照会,哪个太后能答应,哪个朝廷能忍受?
朝堂之上又是一片沉寂,慈禧太后开始使出下一招——杀鸡儆猴:
恩海,亡国就在眼前,可这朝廷上却出现了卖国贼,你说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恩海该如何回答?
沉默不言,当然不行,总不能让领导的话掉在地上!
更重要的是,领导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早就给你划定了回答的范围,压根就不允许你有别的答案!
所以,恩海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乱刀砍杀。
这叫什么?
这就是民心,这就是基层给出的呼声,慈禧太后自然要听从民意,照样自行!
“杀鸡儆猴”的条件准备充分,可以施行了:
慈禧:好,今儿个,这事就交给你了,刚毅,你都听见了吧?
刚毅:来人,把这两个卖国贼拖出去。
然后,两个公然反对开展的大臣被摘去顶戴花翎,而后丢掉了性命。
有了这两个先例,谁还敢再有反对的声音!
一切准备妥当,慈禧太后来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激情演讲,从明朝到如今,历数列强给予的屈辱,强调大清被动承受的苦痛,到底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共鸣。
然后,慈禧太后踱步光绪皇帝面前:
今儿个我把话说明了,我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向洋人开战,这战争结果尚未得知,要是仗打了,还是个输,江山社稷还是不保,你,皇上,还有你们这些个大臣们,到时候别归咎我一个人,说是我断送了大清三百年的江山。
光绪皇帝虽然无权,但到底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统上的最高话语权,诸如开战这等重要的军国大事,必须由光绪皇帝下旨才行!
先撇清责任,先找好背锅侠,向来是慈禧太后的惯有操作,伴随着群臣异口同声之“叩请宣战”的奏请,慈禧太后将压力给到了光绪皇帝:
皇上,拟旨吧!好,你不说,我说。
开战,向十一国开战,向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十一国开战,结果虽然已经能够预见,出发点亦是慈禧太后的私心所致,但终究是喊出了顽强,喊出了不屈!
只是,“露脸”和“现眼”仅一步之遥,“自信”和“自负”也只差一个字而已!
清朝的丧钟,再次鸣响,仅需数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