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小洋楼」探秘天津睦南道109号:骨科圣手方先之的家国传奇

华夏说旅游 2025-04-07 09:14:35

寻迹小洋楼(49):方先之旧居(天津和平区睦南道109号)

漫步天津和平区睦南道,仿佛踏入一部半凝固的近代史。道路两侧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每一扇雕花铁门后都藏着一段传奇。而109号门牌下那栋二层砖木小楼,因一位医学巨匠的故事,显得尤为特别。

从协和骄子到天津医魂

1928年,浙江诸暨青年方先之考入中国医学的圣殿——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学府,每年仅招收二三十人,堪称“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专攻骨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被迫关闭,方先之辗转至天津,开启了他人生的高光篇章。

1942年,他联合协和老同学创办天和医院,寓意“天津的协和”,自己主刀外科与骨科。彼时的中国,骨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许多患者因得不到专业救治终身残疾。1944年,在天津士绅支持下,方先之创立全国首家骨科专科医院——天津骨科医院,并亲任院长。他深知“一人之力有限”,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此楼中策划了全国首个骨科医师进修班,为各省培养骨干,中国现代骨科体系的雏形由此诞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45岁的方先之毅然率第一批医疗队奔赴前线。寒冬的战地医院里,他连续手术数十小时,独创的“早期清创+石膏固定”疗法,让无数截肢风险中的战士保住了肢体。这段经历为他赢得“骨圣”之誉,而他的医学笔记上,至今留存着从睦南道小楼带去的墨迹。

一座小洋楼,半部中西建筑史

方先之旧居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574.14平方米,是天津五大道地区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建筑外观极具辨识度:混水砂石墙面如宣纸铺展,不规则的水平向硫缸砖点缀其间,宛如跳动的音符;多坡屋顶覆盖紫红色瓦片,与庭院里的梧桐构成一幅英式田园画卷。

推开厚重的木门,内部布局则显露出方先之的实用主义精神。西式古典风格的客厅里,没有繁复的雕花装饰,取而代之的是整面墙的书架,陈列着德文骨科专著与泛黄的手术图谱。二楼书房朝南的窗台下,一张榉木书桌至今保留着磨损痕迹——当年,方先之正是在此起草进修班教材,将西方骨科理论与中国临床实践融合创新。

医者仁心与时代浪潮

这座建筑的故事远不止于砖瓦。1930年代的睦南道,聚居着政商名流与知识分子。方先之选择在此安家,既因毗邻医院便于出诊,更因这条街道特有的文化磁场。清晨,他常沿着栽满法国梧桐的街道步行上班,与邻居——书法家于右任、建筑大师梁思成等文化名流颔首致意。夜晚归家时,小楼窗口透出的灯光,常与隔壁睦南公馆沙龙的琴声相伴。

1951年,方先之从朝鲜战场归来,小楼迎来最繁忙的时光。各地学员络绎不绝,他索性将客厅改为临时课堂,用X光片投影在白色墙面上讲解病例。彼时楼内没有暖气,学员们裹着棉大衣记笔记的场景,成为老天津医学界口耳相传的佳话。

凝固的时光与流淌的传承

今日的睦南道109号,仍是天津城市记忆的活化石。触摸那些凹凸的硫缸砖,仿佛能触到方先之手术刀上的温度;庭院里的老槐树,仍记得他深夜归家时疲惫却坚定的脚步。这座建筑不仅承载着一位医者的家国情怀,更见证了中国骨科从筚路蓝缕到世界领先的飞跃。当游客驻足楼前,导游总会指着二楼的窗户说:“看,那里曾亮着中国骨科的第一盏灯。”

【以上内容是基于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进行的创作,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方先之及其旧居的深入了解。在引用相关内容时,请确保注明出处并尊重历史事实。】

文中关于方先之生平、医学成就及建筑描述均参考自《百度百科》《天津博物馆官方微博》等资料

【本页文字是“寻迹/巡游华夏”原创作品并经AI模型校对。全网著作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图片来自网络。本页全部内容均为非盈利,意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等。】

0 阅读:0
华夏说旅游

华夏说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