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水浒有毒,还是三观有毒?

洞见报告 2023-03-01 19:48:4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来自于《水浒传》。

对于不少人而言,《水浒传》小人书、课本里的《水浒传》章节、干脆面里的水浒卡,都是难忘的童年回忆。

然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华夏璀璨了七百年之后,竟然会在21世纪的某一天被家长举报了。

01 水浒遭举报

原来,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在浙江省政府网站上留言,说水浒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歌颂滥杀无辜,毁灭人类三观,作者心理阴暗变态。

最后的诉求就是:“水浒是有毒的,会毒害青少年,应该从教科书里面清除出去。”

这个留言一出来,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瞬间上了热搜。

有人觉得有道理,毕竟书里面的确存在对女性不友好的情节,死的死伤的伤,而且整部书充满了血腥味。

有人则觉得这是一派胡言,《水浒》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它的历史意义,目的绝非是引导世人滥杀无辜、是非不分。

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书籍,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上不时会被视为洪水猛兽。

最家喻户晓的应该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了。

很多人,特别是家长,都会担心:一旦放任不管,孩子会不会从书里“学坏”?

不可否认,书籍对青少年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谓的“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观”是决定一个人对于世界、生活和他人的看法,无时不刻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决策。

人们会悲观认为,评价不好的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甚至一幅画都足以毁掉人的“三观”。

但其实这是有误解的。

书籍也只是能够影响儿童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一。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对《聊斋》里画皮的恐惧,至今仍记忆犹新。

但让人宽心的是,这种恐惧很多时候是一次性的。

因此,家长一方面可以对这些内容做适当筛选,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找恰当的时机,在跟孩子的对话中曝光这些阴暗角落。

虽然,我们注定无法逃避某些话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着去面对某些恐惧。

一个幸运的孩子,不是永远生活在彩色泡泡中,而是在面对恐惧时,有守望相助的成年人在身旁。

02  水浒有毒?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水浒》毒不毒,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

就《水浒传》而言,当中对女性的不友好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女性总是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对男性的忠与不忠成为了衡量女性的重要标准,这样的境况直到近代才开始改善。

而且,原文中也有很多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宋江杀了阎婆惜,武松杀了潘金莲,鲁智深更是二话不说就三拳打死镇关西等等。

对于现在很多人诟病《水浒》“价值观有问题”“写法过于血腥和色情”之类的问题,我觉得无需太在意,因为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他在自己的时代和环境里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不应该被苛责的。

古代的价值观并不完全适合今天。

因此,古人对古人的认知,不应该成为今人认知古人的标准。

就好像古人觉得李逵忠义,我觉得李逵莽撞无礼,但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时代不同了,标准也不同了。

所以说,这位网友觉得水浒有毒去投诉,是基于当下的文明和法律的逻辑去理解的。

他只看到了里面的打打杀杀,却没有看见背后的无奈和压抑。

这相当于你读《红楼梦》,你只关心贾宝玉跟谁谈恋爱,他是舔狗还是渣男,你这能叫读书么?

在《水浒》的打打杀杀之下,更有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冲突,有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的矛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什么?乱世苟且无处报国又是什么?你看到了吗?

《水浒》要表现的是一群落魄之人、底层之人的反抗精神。

他们杀的并不止是人,更是那个年代的腐朽制度,唯有这样血肉横飞,才足够振聋发聩,达到警世之用。

03 水浒该踢出教材吗

语文是一门整体学习语言的学科,教材文章的选择应该慎之又慎。

既要能让学生在学习之后了解到汉语的魅力,又要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单独的字组合起来能够达到让人心旷神怡的效果”。

《水浒传》虽然整体算不上出类拔萃,但胜在有不少的精彩章节。

诚然,教材不可能把这近百万字的小说交给学生整体学习,但是在其中选择一些文学价值较高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是可取的。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或许无法体会《水浒》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难以评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的历史价值,然而这种隐于不言、细入无间的文本语言、人物刻画和情节推进,一旦读懂,带给他们的体验无异于文学感官上的觉醒。

想要在古代文学里找到一篇在现代价值观里白玉无瑕的文章,是不可能的。

甚至可以说,如果你用现代的“白富美”标准去挑错,那么教材上任何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都不能幸免于难。

对于家长而言,我觉得没必要那么敏感,如果你觉得《水浒》里面某些价值观不符合现代社会,那你可以给孩子讲清楚就行了。

不然的话,你今天把《水浒》踢出教材了,明天把酒鬼李白的诗也踢出去,后天把给滕子京写软文的范仲淹也踢出去,那孩子们还能学什么?

要知道,提出意见的网友家长,你当初也是学这些文章长大的,你长大后也没有因《水浒》而误入歧途,你要相信你的孩子以后也会跟你一样的。

有鉴于此,浙江省教育厅对网友投诉的回复是相当有温度的:感谢您对孩子们的关爱,水浒这书的确有争议,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但为什么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那是因为水浒虽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但却展现了一个多样的世界。

《水浒》讲的一定不是英雄的故事,甚至不一定是好人的故事。

但是,这里面有朝廷、庙堂、江湖、阶级、家庭,有私利、算计、背叛、懦弱、诡计、人情和道义。

就像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复,这其中,有“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和“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

这里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打开一个广阔的讨论空间。

阅读可以丰富思想、增长才干,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但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

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

随意用片面刻板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来衡量一部艺术作品,随随便便将一部文学作品冠以“毒”的称号,并建议封杀,绝非理性。

为什么有人从《水浒》中看到了民不聊生,路有饿殍?

为什么有人从《水浒》中看到了侠肝义胆?

为什么有人从《水浒》中看到了忠义不能两全?

而您,就只看到了滥杀无辜和道德沦丧?就只看到了鲁智深拔路边的柳树和武松杀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老虎呢?

同理还有,为什么大家都从朱自清的《背影》中看到了父爱的伟大,偏偏有人揪着横穿月台的父亲,指责其严重扰乱公共安全?

文学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看到什么,往往取决于读者的内心。

如果将孩子置于一个完全绝缘的“无菌环境”中成长,这本身是不可能的。

水浒或许有毒,但要求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必须三观正确,那才是真的有毒。

对于这种病得不轻的人,我想用《水浒》里的一张剧照来回应——

0 阅读:5

洞见报告

简介:以犀利的视角看世界,用温暖的心态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