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贾宝玉祭奠行为的精神内核,他对秦钟、金钏和晴雯感情不同

润杨红楼笔记 2025-04-02 21:48:50

昨天的文章写了贾宝玉是如何祭奠秦钟、金钏和晴雯的,从贾宝玉的祭奠方式可以看出,他的祭祀观与众不同。那么,贾宝玉祭奠行为背后,有什么精神内核呢?

一. 情不情”的博爱。

宝玉祭奠的对象涵盖挚友(秦钟)、侍女(金钏、晴雯),其情感跨越阶级与性别,践行了他博爱的信念。

1.祭奠挚友秦钟:突破阶级壁垒的朋友之爱。

秦钟虽出身官宦之家,但与贾府相比地位悬殊。宝玉与其相交,全然不顾世俗身份差异。秦钟病逝后,宝玉派茗烟替他去祭奠秦钟。这种对友情的珍视,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脂砚斋评其“情不情”,即对无情之物亦能付以深情,可见其精神境界。

2.祭奠侍女金钏:对底层生命的悲悯之情。

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投井自杀,宝玉在王熙凤生辰之日也就是金钏的忌日(第四十三回)借口去北静王府祭奠,实则素衣快马至水仙庵,以“洛神”之喻暗祭金钏。他谎称祭奠“亡友”,实则是以平等姿态哀悼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的侍女。此举不仅冒犯尊卑秩序,更暗含对家族罪恶的忏悔,展现了超越阶级的人道关怀。

3.祭奠晴雯:以诗文颠覆性别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之意。

晴雯被诬陷,被赶出大观园,不久便死亡。宝玉愤而作《芙蓉女儿诔》(第七十八回)。文中以“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赞其品格,更痛斥“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宝玉对晴雯之死无比愤懑,对造谣者深恶痛绝。

他听说晴雯当上了芙蓉仙子,又深感欣慰。他和晴雯清清白白,他对晴雯的感情是对朋友之爱。

二、对礼教规训的反叛。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奴才的命不值钱,死就死了,给点钱就完事了。然而宝玉却把奴才当成平等的人。她们死了,宝玉会祭奠。

贾宝玉私祭金钏,给金钏行礼,是对“尊卑有序”的挑战。

宝玉将晴雯比作高洁的芙蓉仙子,打破了阶级壁垒。他在大观园里芙蓉树下,公开诵读诔文,是挑战封建礼法,展现了他无畏的抗争姿态。

宝玉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使其博爱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启蒙意义。

结语

曹雪芹借宝玉的祭奠之举,构建了一个“情”与“礼”激烈碰撞的仪式空间。他的祭奠形式不流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真诚。

宝玉的祭祀观虽具理想色彩,却为《红楼梦》注入了人性光辉。

0 阅读:0
润杨红楼笔记

润杨红楼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