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省委书记抢着要田家英,被毛主席拒绝:家英我是不可能放的

漫步史书 2024-09-10 09:44:32

1956年9月15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在会上致开幕词。

毛主席在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要善于学习,不要因为过去革命的胜利和在建设上有了一些成绩而自高自大,并总结了两句十分精辟的话: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也就是通过这次讲话,使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毛主席提出的至理名言之一。

很多人都以为,这篇开幕词是毛主席手笔,这句话自然也是出自毛主席,但其实不然,毛主席自己一开始就有过解释。

当时八大召开前夕,毛主席紧张的准备开幕词,但因为工作忙碌,连起了两个开头都没能写下去,只好委托身边的秘书去写,陈伯达一开始给毛主席准备了个讲话稿,但毛主席看后并不满意,就委托另外一个秘书田家英重新起草一个版本。

田家英接了任务以后,花了一个晚上的功夫就写出来篇稿子,毛主席看后很是满意,只是略微修改了几处,后来又经过刘少奇、朱老总、周恩来修改。

开幕式后,毛主席在休息期间,不少代表上前问候,都称这个开幕词好,并盛赞“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毛主席则谦虚的说:

“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此人叫田家英,是我的秘书。”

毛主席革命一生,身边曾有不少秘书帮助他工作。

田家英能够当毛主席秘书,本身也说明他的不凡。

有意思的是,田家英其实不是他的本名而是笔名,他本名曾正昌,“田家英”的名字只是他第一次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过去因为田家英文名太盛,导致了他真名反而不为人所知。

1922年,田家英出生在四川双流一个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全家都靠父亲开一个小药店维持生计,但很不幸的是,父亲子啊他三岁时不幸去世,家里的生活立时变得紧张起来。

田家英少年时聪颖好学,有过人的天资,这也使得母亲把很多希望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还送他上了私塾,可惜的是,因为母亲在他9岁时去世,田家英在哥哥嫂嫂的要求下被迫辍学。

好在田家英的父亲的同伴徐昌文知道这个孩子的能力,知道田家英从小就有做作家的愿望,所以每次都叫他来家里,并把自己的书给他看,直至许多年以后,田家英都没忘记徐昌文的恩情:

“是他教育了我,使我开始用从学校学得的知识去读《生活周刊》和鲁迅、郭沫若的文章。这样我虽然没有得到正规的发展,却强烈地爱上了新文学。”

此后无论生活环境如何艰苦,但田家英总是利用难能可贵的时间,大量的阅读,积累起了丰富的知识。

从1934年开始,田家英陆续发表文章,那时他才12岁,只是很遗憾,田家英早期发表的文章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田家英最早的文章,是1936年发表的,从这几年文章发表历程,大致可以窥见田家英的成长经历。

也几乎与此同时,田家英接触到了共产党人的进步思想,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浪潮以及抗日救亡运动。

渐渐地,田家英萌生了去陕北的想法。

1937年抗战爆发后,田家英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已经被学校开除,那时已经同家里切断经济关系的田家英在地下党组织的推荐下,踏上了去延安的路。

同年11月,田家英抵达延安,先是在陕北公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总支秘书等职务。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受革命思想吸引到延安的青年学生有不少,田家英学历本身并不高,所以绝对不算是出类拔萃的,但他谦虚好学,加上个人品学出众,很快就展露头角。

杨尚昆那时就注意到了田家英,后来回忆起他在延安时的经历曾如此赞叹:

“家英以他浅少的学历,能够达到如此成都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掌握丰富的中国文史知识,主要是靠刻苦读书和在工作实践中勤奋学习。他那种浓厚的读书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学习精神,在我们党内干部中是不多见的。”

田家英虽然在延安小有名气,但毕竟还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真正促成田家英道毛主席身边的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人。

此人便是毛主席另外一位秘书——胡乔木。

胡乔木是1941年调杨家岭任毛主席的秘书的,那时延安也不大,文人之间交流的圈子也不大,很快田家英的名字就进入胡乔木耳中。

胡乔木自己就是杰出的文人代表,素来就以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突出,田家英同样也是以此道闻名,两人自然惺惺相惜。后来时任中宣部代理部长的开封因病休养,胡乔木暂时接替凯丰任职,就把田家英也调去了中宣部。

1948年10月,正值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毛主席身边工作太多,胡乔木就推荐了田家英过去。

应该指出的是,田家英当时去给毛主席干秘书,其实是兼职。

能给毛主席党秘书,虽然说是荣幸,但压力同样不小。

多数的文稿,毛主席其实是不需要秘书的,他主张亲力亲为,但毛主席的日常工作很多,且事务繁杂,有时候来不及校订,就需要秘书出手,但这个活非得一个人认真仔细的人去干不可,否则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

出奇的是,毛主席一开始并没有反感田家英到身边,相反的是,两人后来还成为忘年交。

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田家英之前当过毛岸英的老师。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很多方面都不适应,特别是在语言上,毛主席就想给他找个历史、宇文老师,恰好的是,田家英当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侯方域说起》。

毛主席不仅看了这篇文章,还给文章做了细细的批注,之后又把田家英叫到身边,两人进行了较长时间交谈。

后来很多人都问田家英:

“毛主席和你谈什么了?”

田家英一开始只是摇头,后来他才说出来:

“主席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对侯方域的政治本质没有明确点出来。”

田家英也是后来才明白,毛主席话中的含义:

“主席指出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实际上,今天的大后方也有一些空言国事、实则营私的投机分子,他们不就是今天的侯方域吗?翻开二十四史看看,大凡那些唱高调、讲大话、务名不务实的人,都是不讲原则的。而不讲原则的人是什么都可以出卖的。从洪承畴到吴三桂,乃至侯方域,不是连国家和人民都出卖了吗?”

毫无疑问,田家英熟知历史,文字水平又高,是毛岸英最好的老师。

也正因为如此,当胡乔木、陈伯达推荐田家英当毛主席的秘书,毛主席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当毛主席秘书,田家英最初是很忐忑的,毛主席一开始看出他有些紧张,还特地问他:

“你对到我身边工作有没有什么想法?”

田家英想了想,最后老实地回答: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为了能快速适应毛主席身边的工作,田家英把所有能找到的毛主席著作,都拿来读了一遍,毛主席虽然没有过多的夸奖田家英,但也并没有提出批评,可见对他工作还是很满意的。

田家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更兼熟知历史,所以他能够和毛主席细致交流,这也使得毛主席对田家英总是高看一眼,两人后来成了忘年交,基本上也是历史牵的线,不仅如此,田家英性格老实、工作细致认真负责,毛主席很信任他,后来不仅仅是毛主席的文稿给他保存,就连存折、印章,稿费,毛主席也统统交给田家英来保存。

在建国前夕,毛主席特意交代胡乔木,让他去东北地区考察。

田家英一开始还不理解,询问毛主席:

“主席,您有什么指示?”

毛主席告诉他:

“没有什么指示,你到处看看,看街道,看商店,看工厂,看民情,看完以后回来向我汇报。”

田家英后来才理解了毛主席的用意,因为那时解放战争已经快结束,我党急需要接管治理大城市的一些经验。

建国后,田家英除了担负毛主席秘书的重任外,也时常接受毛主席给予的临时性的调研任务,虽然并无资料说明田家英干得如何,但从他在建国后多次下到祖国大江南北调研来看,毛主席对他的工作显然是很满意的。

1958年,中共中央为了精简机关,提出了干部下放,就连周总理身边的秘书们也都陆续离开,毛主席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也陆续离开,当时又几个省的省委书记都看准了田家英,想要毛主席派田家英到他们那里去,但是毛主席舍不得:

“我是主张干部下放的,但是田家英不能下放。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言行不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田家英根据自己走访农村时的情况,向毛主席建议:

“许多农村工作干部不会做工作,应该起草一个农村工作条例。”

毛主席考虑再三,接受了田家英的建议。

田家英后来参与了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村工作“六十条”),深得毛主席赞赏:

“‘六十条’的发明权在田家英。”

其实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田家英就注意到了农村工作当中的问题,庐山会议时还因为赞同彭老总的意见而被人批评,但毛主席那时还很信任田家英,所以出面保护了他。

比如当时群众很多人都反应公共食堂不好,应该解散,但这与中央规定的“必须坚持食堂”不符合,田家英冒着很大的风险,向毛主席反应了这个问题。

毛主席后来还专门做出批示:

“食堂问题,按照群众要求办事,可以多种多样。”

后来农村工作“六十条”,也是在田家英发现问题的本质上菜正式提出的。

可时间一长,田家英很惊奇的发现,自己实地调查所得出来的结论与毛主席所理解的有很大差异,但他仍然坚持将情况如实上报。

1962年2月25日,田家英根据毛主席指示,到湖南调查“六十条”的落实情况,结果当地群众都积极支持包产到户,本来田家英是反对包产到户的,可经过亲身调查后他认为群众说的很有道理,决定反映这件事。

可在当时环境下,田家英的这一想法无疑是很冒险的。

果不其然,田家英的话引来了毛主席的批评,后来他在上海专门向毛主席汇报这件事的时候,毛主席就批评他:

“我们是要走群众路线的,但有时候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包产到户就不能听。”

也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田家英与毛主席产生了分歧。在苦闷之余,田家英还萌生了离开毛主席,到北京一个县当县委书记,切身实地的去了解地方建设问题,只是毛主席并没有同意

加上后来在那个特殊年代,田家英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966年5月23日,被迫离开中南海的田家英决定采取极端方式抗争,离世时年仅44岁,临终时田家英写下了遗言:

“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

1980年,田家英正式获得平反,同年3月28日,田家英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隆重举行,邓力群代表中央致悼词,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几十年的实际行动证明,家英同志确实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革命骨气的人。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很少随声附和,很少讲违心话……”

0 阅读:115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