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很短的爱国诗歌,满满的家国情怀,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9-30 14:20:52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其中,爱国古诗更是以其深沉的情感、精炼的语言,激发了无数人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以下精选的十首很短的爱国古诗,每一首都蕴含着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展现了他们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一、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仙李白不仅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励志诗句,更有激昂高亢的爱国诗,这首《塞下曲》就是如此。

《塞下曲》组诗一共有六首,这是第一首,写于742年,此时他供奉翰林,满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也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

开篇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展现出边地的严寒,突出了环境的恶劣。“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和思念所打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体现了他们高度的战斗纪律和坚韧精神。最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强烈地表达了将士们为国家杀敌立功的决心和豪迈气概,反映出李白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爱国情怀。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那奋勇杀敌的决心如熊熊烈火,燃烧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见证过民族之间的矛盾、国家的不幸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这些都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他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命运担忧的诗人,即使年老体衰,僵卧孤村,心中仍想着为国戍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梦中的金戈铁马,是他对国家深沉的爱与执着的守护。

陆游通过风雨声引发梦境,在梦中产生了金戈铁马联想,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渴望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三、陆游《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在《病起书怀》这首诗中,陆游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爱国之心。

诗中“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描绘了诗人病弱孤独的处境。“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千古名言,是诗人陆游的一片忠贞爱国之心,更彰显了他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始终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怀。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是心中的期望,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而“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则是借三国孔明的报国之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展现了他对恢复国家的期望和坚定信念。

四、文天祥《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此时北方的元军大举进攻南宋,据记载,当时在在赣州人知州的文天祥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任右丞相,随后便去与元军谈判,期间被扣留,拘押北行。但他侥幸脱险,这首诗写的便是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将自己的心比作磁针石,始终坚定地指向南方,即南宋的方向,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绝不改变。

五、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他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当他看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时,深有感触,随即吟出了这首《石灰吟》,表明了自己人生的追求。

在诗中,作者以石灰自喻,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勇于牺牲、保持高洁品质的坚定信念。“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寓意着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爱国奉献。

六、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提到清朝末年,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位英雄人物,便是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

但大部分人不会知道,软弱的清政府无法护住这位民族英雄,不得不让他做了与英国这场战争中的“替罪羊”: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他在由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两首七律。这是其中一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充分展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全诗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又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豁达与坚定。

七、徐锡麟《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1873年-1907年),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在逐渐觉醒的近代社会中,他也是一位先驱者,仇视清朝的封建朝廷,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这首诗作于1906年春。诗人从唐代的边塞诗入手,以豪迈雄浑的风格,借写边疆将士的边塞生活,以及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自己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诗作开篇便充满了激昂的战斗气息,“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展现出军人的豪迈和坚决抗击外敌的决心。“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更是将爱国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为国家甘愿奉献生命、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八、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是谭嗣同英勇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任用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布维新变法的开始。可仅仅三个月,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而谭嗣同果断的拒绝了与其他人一起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诗中“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变法志士的敬仰和对正义的坚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在生死面前的豪迈与从容,以及为了国家变法图强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在生死之际,谭嗣同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变法图强的坚定信念,其浩然正气震撼人心。

九、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共有315首,这是第220首,是一首充满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的爱国诗篇。

诗人以宏大的视野开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他认为,中国要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依靠像疾风迅雷般的变革力量。但是当时社会沉闷压抑人们不敢发言,思想被禁锢,社会缺乏活力和创新。

故而诗人又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人将希望寄托于上天,希望有主宰世间的力量,能够打破陈规旧制,不拘泥于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涌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整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批判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反映了龚自珍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也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十、鲁迅《自提小像》

自提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自题小像》写于1903年前后,此时也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先生敢于以笔为武器,为了民族的觉醒,发出了最有力的呐喊。

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风雨如磐暗故园”描绘了祖国在黑暗统治下的悲惨景象。“寄意寒星荃不察”体现了诗人对民众觉醒的期待。最后“我以我血荐轩辕”,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整首诗短小精悍,声调激越,感情强烈,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

0 阅读:41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