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被骂20多分钟,这件事的背后,撕开多少家庭病态的遮羞布?

棋羽聊娱乐 2023-02-26 17:23:04

上厕所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随着一则话题的呈现,问题开始逐渐的复杂起来。

一个隐秘的话题,潜移默化的搁置在了桌面上:孩子父亲不在身边,妈妈是否应该带着男宝进公共厕所?

哈尔滨女厕的事件就像是一个导火索,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热议。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灯塔”,照亮了黑暗的道路,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每个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妈妈应该怎么做,才算是“合理”?因不让6岁男童上厕所,一女子遭到男童母亲谩骂20分钟。

殊不知,这20分钟的谩骂已经在悄悄的扭转孩子的价值观。不论是赢,还是输,最终受到伤害的,一定是男童。

哈尔滨女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结合完整版的视频来看,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女子在等待地铁期间,进入到了卫生间。拉开没有上锁的门,一个小男孩映入正在上厕所。

这个女孩子怎么都没有想到女卫生间中竟然会出现小男孩,当时就被吓了一跳。

不过她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误以为小男孩是走错了地方,心平气和的告诉男孩子这里是女卫生间,是不可以进来的。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位女子并没有任何的善意,而是在正确的引导孩子。

“男女有别”自古以来,界限都非常的明确。

小男孩还没有说话,就在这个时候,男孩子的母亲站出来直接爆粗口。她一口咬定,女子伤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极力要求对方道歉。

看着母亲强势的样子,男孩瞬间开始哭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讲,他根本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事情。

毕竟是一个没有形成思维的年纪,孩子们都比较依赖父母。

这一哭不要紧,男童的母亲看到孩子落泪后,并没有询问孩子是因为什么哭泣,而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年轻的女子。

她直接将其堵在卫生间,嚷嚷着:“不道歉,就别想走”。

站在理性的角度来讲,我不觉得这位年轻的女孩子她做错了什么事情。善意的提醒,没有任何过重的语气,她只是告诫孩子生活的细节。

反而是这位母亲,从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甚至恶狠狠的姿态。

听到对方提出“赔礼道歉”的诉求,该女子觉得非常荒唐,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为什么要道歉?

真正应该说抱歉的人,似乎是男童的母亲。

但是你听,这位母亲是怎么说的:“因为你把我儿子说哭了,伤害到了他的心灵”。

真的是非常的荒诞,女子百口莫辩,拿出手机记录,想要保留证据。毕竟事情到了不可控的地步,与此同时男童的父亲也闻声而来,后来陆陆续续进来几个女人。

没有人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纷纷对其进行指责。

甚至男童的父亲,差点将女子的手机摔倒地上,这场斥责和谩骂持续了20分钟,最终还是工作人员出面,事情落下了帷幕。

委屈不已的女子,随后将这段视频发布在了网络上,舆论瞬间被点燃。

有人觉得,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失德,做人太自私。6岁的孩子毕竟拥有了性别意识,而且孩子的父亲也在场,完全不用带劲女厕所。

这位男童的母亲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伤害到了心灵,女子难道就没有被惊吓?

不过也有人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孩子上厕所,关上了门,并没有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只是忘记锁住门。

女子是不禁意间被惊吓到,自己在生活中也会这样做。

男童的母亲歇斯底里,是一种母爱爆棚,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坦白来讲,我不认可这样的说辞,现在的孩子都非常的敏感,洗澡的时候可以区别开来,为何上厕所这样的事情,就争执不下?

这是因为多数家长,都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这样细小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

而且多数宝妈出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独自一人带孩子,遇到上厕所这样的事情,将孩子单独放在外面,心中会忐忑不安。

但是鲜少有人注意到,孩子的性别意识,3到6岁是逐渐形成的阶段。

“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们的思维,也会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孩子还小、没有人带、没有办法等都不是理由和借口。

根据各地的资料显示,青少年的性犯罪比例占到了30%,这意味着什么?

父母没有意识到幼儿性别的重要性,无论是浴室、卫生间、还是在路边直接上厕所。这些印象都会变成一个“祸患”,存在孩子的记忆中,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爆发。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粉丝们应该经常会在平台上,看到一些“娘炮”、“女汉子”词汇的出现。

这些词汇的诞生并非仅仅只是修饰和描述,而是反映出了年轻人的性别打扮。

如果没有给孩子争取的引导,就会出现诸多难以接受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女子的善意提醒,是必要的行为。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真正应该道歉的是男童的家人。

反过来再说,“20分钟的谩骂”意味着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讲,“言传身教”的前提下,孩子的性格也会埋下伏笔。

跟着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是“小大人”的姿态,进行一系列的行为输出。

有的是比较“搞笑”,有的则是“性格暴躁”,这与家庭、环境、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

耳濡目染之下,这位6岁的男童,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者说这位男童的母亲,吵赢了、又或者输了,对这个孩子的影响,会有多深远?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讲,心中的自信、自卑,皆是来自于周遭的环境。

这位母亲的性格比较泼辣,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每位父母都爱子心切,但是应该注意方式方法。

遇到事情第一时间,不是进行沟通,而是上纲上线的抨击,不讲理的姿态,会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如果这位母亲吵赢了,6岁的男童就会感觉到母亲的这种方式,就是“讲理”、“自信”、“实力”的表现。

后续的人生道路上,先发制人的怒怼就是这个男孩的“出发点”。

因为他成长的过程中,目睹了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失去对事物原本的理性判断,不敢想象,青春期进入校园之后,他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三观。

其次再来说,如果男童母亲输了,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样?

孩子的世界非常的纯真,每个子女都渴望父母出彩,无论在任何事情上都高人一等。

如果男童的母亲,在争吵的过程中,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是女子占据了上风,孩子的内心也会受到波动。

遇到事情开始“隐忍”,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对未来的成长道路,也有着影响和“潜伏的祸患”。

我觉得在孩子的面前,大人就应该有个大人的样子。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谁的声音大,谁的人数较多,谁就是真正的“占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身为家长应该“言传身教”,而不是做不好的释放,不断的激化矛盾,间接性误导孩子对事情本身的认知。

倘若男童的母亲,听到女子的善意劝导,第一时间告诫孩子,从未给予正确的引导。

说不定也不会有后续的谩骂,事情不会闹到这般的田地。

明明可以通过这件事情给孩子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偏偏要言辞激烈,明知理亏还要讨个“说法”,着实让人无语。

教育孩子是漫长的事情,家长们应该理性的对待,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陌生人的善意提醒,绝非是“恶意”,换个角度和位置看待,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是正确的选择。

“自我感动式”的母爱就像是一个毒瘤,时间的滋养下,定是祸患和毛病。

什么样的父母,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每一个“熊孩子”的出现,基本上都有一对“熊父母”的偏袒和溺爱。

希望通过这件事情,惊醒诸位家长,给予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

0 阅读:0

棋羽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