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为何曹操直接退回北方,而不是亲自留在南郡镇守江陵城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4-12-30 11:41:40

因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其次才是军事家,所有军事问题都是为了解决政治问题。

曹操南下荆州并发动赤壁之战的根源是为了统一天下,如果曹操能拿下荆州及江东,统一天下基本上没有难度了。

为了统一天下,在赤壁之战前,曹操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三国志 武帝纪》: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刘表。

208年正月,曹操在他的大本营邺城挖了个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这是为了南征荆州用的。

不久,曹操废除东汉的三公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的官职,等于是恢复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

曹操为什么要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曹操废除三公制,起用丞相制

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在名义是平等的,在职责上各有侧重,相互制衡。

丞相与三公不一样,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职责与权限很大,且没有制衡。

曹操设置丞相的根本目的是开府治事,目的是在政治上开始分割东汉朝廷的政治权力。

曹操在此之前的官职是司空,相当于工部尚书,职责是水利和工程建设,虽然曹操的司空也开府了,并且行大将军的职责,但在名义上,司空比丞相的地位差远了。

曹操废除三公,设置丞相,并自任丞相的行为,是想在政治上开始实质性的篡位,政治上的篡位是需要配合军事上的胜利相配合才能更进一步的,曹操每一次地位的升迁,都有军事功绩来打底。

这一条标准的篡位之路。

211年,曹操西征关中马超、韩遂,成功之后,回到朝廷,212年,曹操有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

213年正月,曹操南征孙权,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三月,曹操恢复九州制,曹操控制下的冀州下属三十多郡,五月,曹操称魏公。

215年,曹操攻打张鲁,夺取汉中,同年底曹操加军,216年四月,曹操称魏王。

曹操称魏公、魏王,开启篡位之路

曹操每一次在政治上的升迁,都是军事功绩来做铺垫的,这是标准的篡位之路。

回到赤壁之战前,曹操为什么要发动赤壁之战?

因为曹操要在政治上篡位,就必须拿军事功绩做铺垫,南征荆州的目的一是为了配合政治篡位,二是为了统一整个长江流域。

曹操南下荆州之时,刘表病死,刘琮举荆州七郡投降曹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夺取整个荆州,正因为战争过于顺利,才让曹操头脑发热,在208年的十二月发动了赤壁之战。

结果众所周知,曹操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水军全军覆没,战船全部损失了,曹操到底损失了多少军队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一直就是未知数,但从曹魏将领没有损失一人并且还能反击来看,曹操自身的损失并不十分严重。

后来的南郡之战打了整整一年,如果曹操损失惨重,曹仁不可能守住江陵城一年时间,这从侧面说明曹操损失并不严重。

赤壁之战的失败威胁不到曹操的根本

况且赤壁之战曹操出动了两路军队,损失的只是曹操自己带领的一路,另一路由赵俨节制的七军没有任何损失。

《三国志 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十二月,军还谯。

看一看曹操退回北方干了什么就知道了。

曹操是208年12月赤壁之战失败后开始退往北方的,到209年三月,曹操率军到谯,这里是曹操的家乡,曹操在这里制造快船,训练水军。

曹操的水军大多在赤壁之战中损失了,但并不影响曹操投靠快船并继续训练水军,这也能说明曹操损失并不大。

209年七月,曹操从涡水进入淮水,出肥水,在合肥驻军,同年十二月,曹操又回到谯县家乡。

朝廷之中的忠汉派才是曹操真正的内患

谯县就是今安徽亳州,离许昌有200公里左右,曹操等于是在许昌周边转了一圈,显示显示存在,就能达到目的,同时还能破除谣言,让许昌那帮人知道曹操还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曹操为什么不留在江陵城镇守,而是一路退回北方?

很多人认为刘备和孙权才是曹操最大的敌人,曹操最担心的就是刘备和孙权,其实不是,曹操最担心的是汉献帝的那个朝廷。

堡垒向来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外部的军事失利很难引发政权的崩溃,但是内部不一样,内部一旦发生严重的政治动乱,很容易改变当时的政治局势。

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大本营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汉献帝的朝廷在许昌,今河南许昌,两地相距300公里,曹操是异地控制天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大的问题是:朝廷中的很多官员不知道是忠于曹操还是忠于汉朝。

曹操不能长时间远离政治中心

曹操所以要回北方,最重要的原因是稳定政治,向汉献帝的那个朝廷证明曹操还活着,还能掌控大局,不然一旦发生政变,曹操的后院起火,那就难办了。

不要以为朝廷之中没人反对曹操,反对曹操的人多的是,比如后来的魏讽谋反案、太医令吉本谋反案等,都是忠汉派发起的,就连曹操的亲密战友荀彧都反对曹操称公,说明荀彧跟曹操在政治上也不是铁板一块。

军事上的失利,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赤壁之战并不会影响大局,但如果曹操不回北方,许昌就会谣言四起,就会引发政治动荡,这才是最致命的。

《三国志 法正传》: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连法正都看出曹操的内部会有动乱,公元215年曹操拿下汉中,但没有进攻蜀地,法正对刘备说:

曹操一举攻克张鲁,夺取汉中,却没有趁势攻打巴蜀,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郃守汉中,自己回到北方,这不是他的智谋不行,实力不够,一定是内部有忧患,逼迫他这样。

曹操也很难

法正说得一点不错,曹操不能长时间离开政治中心,因为曹操始终担心汉献帝的那个朝廷会有政治动乱,所以在拿下汉中后,司马懿劝曹操趁机攻打巴蜀,曹操说了一句话: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

这是曹操吗?要知道以前的曹操可是意气风发,一心想要统一天下,还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

曹操也不想这样,只是苦于内部的政治隐患,他始终不能长时间远离政治中心,不然就会有政治动乱,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迅速回到北方的原因,他不能留在前线,他要回去稳定政治,以当时的通迅条件,曹操要是不回去,谣言就会满天飞。

2 阅读:77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