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阿司匹林和他汀会怎样?实话实说:想长寿,得坚持做好4点

亮亮评养护 2025-04-20 15:13:2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天天吃阿司匹林和他汀,会不会吃出毛病?很多人心里其实都在打鼓。

有人说这是“长寿药”,有人说吃多了“毁肝烂胃”。到底哪句话靠谱?咱们今天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说:这两种药,确实能救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天天吃。

它们的作用确实和长寿有关,但若想真正活得长、活得好,光靠药可远远不够,还得把生活里那四件关键事儿坚持做好。

说白了,药是辅助,生活才是根本。别把希望全压在药丸上,也别一听“副作用”就一刀切地拒绝。

这事儿,得讲清楚、看明白,才能做出对自己最合适的决定。

我们先从阿司匹林和他汀说起——这两位“老朋友”,到底是什么来头。

阿司匹林,说简单点,是一种“血液稀释剂”。

它能防血栓,对心脑血管突发事件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问题来了,它也容易伤胃、引起出血。

特别是50岁以后,胃黏膜变脆,风险也随之增加。

他汀呢?这是一类“降脂药”,它的任务是降低“坏胆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

长期高血脂的人,血管壁就像长期被油腻覆盖,容易出现斑块,堵住血管。他汀能帮你清理这些“油污”,让血管保持通畅,从而降低中风、心梗的风险。

但它也不是没有代价,肌肉酸痛、肝功能异常,是常见副作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药能救命,却也可能带来问题。那到底该不该吃?

医生的建议其实很明确:这两种药,有明确适应症的人吃,是有益的。

但“为了预防”就盲目吃,没必要,甚至有害。

比如阿司匹林,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长期服用。2022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就建议,70岁以上人群,不再建议日常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出血风险超过了收益。

而他汀虽然广泛用于降脂,但如果你的胆固醇没高,家族也没有早发心血管病史,那吃了反倒是“多此一举”。

吃药这事,不能“跟风”,得看具体情况。那是不是说,不吃药就没法防病、长寿了?当然不是。

真正能帮你活得久、活得好、病少痛少的,归根结底,还是那四件事。

第一件事:管住嘴,吃得对

不夸张地说,三餐就是最好的“药方”。

很多人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根源就在餐桌上。不是吃太多,就是吃太油。

尤其是咱们中年人,工作忙应酬多,饮食不规律成了常态。

但你知道吗?饮食结构调整,对比吃药,效果一点也不差。

有个研究特别有意思,是2018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全球性营养研究,发现导致死亡的三大饮食问题,不是吃太多,而是吃太少的“好东西”——膳食纤维、坚果、水果。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你吃了多少油,而是你吃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太少。肠道菌群失调,血脂也乱。

尤其是膳食纤维,它像扫把一样,把肠道里的“垃圾”清出去,还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

别再纠结“低脂”还是“低糖”,先问问自己:今天吃够蔬菜了吗?全谷物换掉白米白面了吗?是不是每顿都在追求“多吃点肉”,却忽略了豆类、坚果?

第二件事:迈开腿,动起来

运动这事,说烂了,但是真做的人太少。

很多人以为,运动就是跑步、健身房,其实未必。

最简单有效的运动,是每天30分钟快走。

快走,不是逛街那种慢悠悠,是能微微出汗、心跳加快的节奏。

有研究显示,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风险,甚至能延缓老年痴呆的进程。

还有一个冷知识:肌肉比脂肪更“值钱”。

到了中年,肌肉流失是个大问题。

肌肉减少,基础代谢也跟着下降,整个人变得容易疲惫、易胖、免疫力差。尤其是腿部肌肉,它被称为“第二心脏”,能帮你把血液更好地送回心脏。

腿一弱,人就老。

锻炼不只是为了瘦,而是为了保持肌肉量。

除了快走,每周做两次力量训练,比如深蹲、哑铃、俯卧撑,哪怕是徒手练,也能让你老得慢一点。

第三件事:睡够觉,休息好

熬夜,是现代人的“软性自杀”。尤其是工作压力大、心事多的中年人,常常睡不着、睡不好。

但你知道吗?每晚少睡1小时,心血管病风险会上升11%。

睡眠不足,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影响血糖、血压、甚至胆固醇水平。

更可怕的是,它还会扰乱我们体内的“生物钟”,让激素分泌紊乱,容易发胖、焦虑、免疫力下降。

中医讲“阳入阴则寐”,意思是白天动、晚上静,才能睡得香。

这和现代医学讲的“褪黑素”原理不谋而合。褪黑素是入睡的关键,它在黑暗中分泌,受到光照影响。

睡前玩手机、开灯睡觉,都会抑制它的产生。

想睡得好,别光想着吃褪黑素片,先把这些习惯改一改:睡前1小时不刷屏、10点前上床、卧室保持安静与黑暗。

这些改变,比吃一堆药还顶用。

第四件事:调情绪,稳心态

别以为情绪和心血管没关系,其实关系大得很。

焦虑、抑郁、长期压抑的情绪,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升高,心率不齐,冠心病风险直线上升。

有个研究我印象特别深,是哈佛大学的一项纵向研究,他们追踪了一群人长达75年,想找出“幸福长寿”的秘密。

结果发现,影响寿命最长的,不是吃得多健康,而是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

换句话说,你活得是否开心,是否有人可以说话,是否有情绪的出口,决定了你老得快不快。

别再压抑自己。

有空就去散步、听音乐、做冥想。哪怕是和朋友聊聊天、打打麻将、种种花,也比一个人闷在家强。

情绪一旦顺了,身体很多毛病自然也就少了。

这四件事,听起来都不难,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真不多。

说到底,长寿,不是高科技的事,也不是一两种药能搞定的事,而是每天一点小事,一点小坚持,慢慢积累起来的。

药,可以救急,但救不了整体。

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你长寿的“主力军”。

如果你已经在吃阿司匹林或者他汀,那就认真复查,看看是否还适合继续吃。如果你没吃,但想预防心血管病,别急着吃药,先从这四个方面改起。

你会发现,身体开始变轻松,精神也跟着变好。

别让药成为你的心理依赖,也别把健康寄托在某一张处方上。

真正的“健康处方”,其实早就在我们手里,只是你有没有用心去执行。

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愿意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真正长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赵冬,吴永健,吕传柱.阿司匹林用于老年人一级预防的风险与获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7-12.

[2]李建军,王海波,刘颖.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4):421-428.

[3]王晓东,许洁,张琳.中国成年人膳食结构变化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营养学报,2023,45(2):189-195.

2 阅读:777
亮亮评养护

亮亮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