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3》看完了。
是个优点跟缺点都很明显的片子,且缺点大于优点。
因为作为一部需要讲逻辑的悬疑片,它本身的逻辑就很扯淡。
脱离了1.2部的翻拍架构,搞纯原创(虽然有点融梗《亲切的金子》,但整体还算原创),有一些走出舒适区的排异反应。
我不认为这个片烂到罄竹难书,但它为了给出一个中心主题,去硬加剧情圆上的行为实在太尬了。这属于是影展艺术片的拍法。
但你《误杀》系列本来就是走的「国外悬疑底本+东南亚噶腰子影院一日游」的路线,要求的是短平快之余,还给观众带来一些观影刺激,看到最后惊呼「我操,原来是这样」。这是首当其冲的刚需。
主创的创作思路,其实在自己做原创剧本的时候已经偏了,所有的精力全用于塑造一个体现人性复杂的反派上面:
肖央的角色,既是个人贩子,也是个好父亲,同时还是个洗白上岸的富豪。但因为他是人贩子,他害死过小孩儿,所以他哪怕再爱他的孩子,到了生死关头,也一定是跑一千米到九百九十九米的时候尿裤子,因为他善。
而全片其实就是为了给他一个尿裤子的机会。等到结尾再来个悬念(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是主创想这么设计,如果结局拍他为了救女儿被打死,那评分跟口碑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属于借着父爱美化人贩子的行为),更加凸显了人性的复杂。
陈思诚可能觉得这样非常牛逼,就像他拍的《解密》里自己最后出现那一幕一样,属于在探讨人性里既要又要的博弈,高级。
我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设计也挺高级的,肖央演的郑炳睿这个角色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消失的她》里的何非。因为他的作恶跟虚伪都是其来有自的,也充满了自我感动的意图,而非单纯在去做一件人类无法理解的事。何非相对来说更像是在拍一个精神病人,一个别人对他好,他抱怨为什么不更好,帮九十九次,最后一次不帮就杀人的病态赌徒。肯定存在,但跟普通人的世界观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肖央这个角色立体且自洽,在他的世界观里,他认为他可以算得上是个善人:
他拐卖儿童——但我做慈善啊;
他从小就帮人贩子摧残别的小孩的四肢——但我也是被拐来的,混口饭吃嘛大哥,上战场不一样是当兵吃粮杀陌生人;
他把一车孩子都炸死了——意外,不小心给关缺氧了,属于走了一点弯路,不是炸死,是憋死的,炸是善后,不是过程;
他宁可孩子被炸死都不愿意自己死——我也尽力了啊,之前废那么大劲救援,无奈高捷逼我逼的太紧了。
这些其实在一个「枭雄」的包装下,都能说的通。问题在于,你为了塑造这样一个坏人吃瘪的绝境,安排的前提条件就无比扯王八蛋。
一个是人肉堆里闯出来的人贩子警察局长,一个是洗白上岸的人贩子大富翁,两个比猴儿还精的人,面对绑匪主人给出的奇怪任务,都像抖M一样相信并严格执行,为了「先吃大便还是先喝尿」这种层次的问题大打出手,好像你炸死了船上的情人跟孩子,人家就真的会大发慈悲不炸死你。完全不考虑一下基本的逻辑,而且在前半段男主已经被全网直播的前提下(证明对方有足够的传播渠道),根本不去想这个生人的地方到底还有没有监控,啥话都敢说。
这是什么行为?这不就是为了让反派窝里斗、原形毕露,硬做出来的虚拟电车难题吗?电车难题之所以是难题,前提是真的是电车。你整个电瓶车你让人怎么代入?
我觉得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失误,也是根本无法超越第一部的原因。(第二部我只记得比较难看,剧情已经差不多忘记了,但似乎还是比三合理一点)因为第一部剧作很扎实,逻辑环环相扣,都是正常人能够理解的行为轨迹,也许肖央作为主角本身没有这次有发挥空间,只是一个「比较聪明、比较爱孩子的中年男人」,但整部戏的观感体验就强了太多。
至于反转过于套路化,无限接近于《重生》,这个已经不算重要的缺点了。
总的来说算是可看可不看的电影,肖央发挥的很好,跟前妻感情也很深,节奏一如既往的抓人,而逻辑出乎意料的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