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以后,所有美好纷至沓来,比如“君平街90号”

漫成都 2023-02-09 15:34:21

立春日刚刚过去,春天来了。

这个春天,好像比过去的都要来得更迫不及待。城市需要一个从寒冬“复活”的节点,人们需要一个从倦怠中振作的契机,春天就在此刻及时来到我们身边,唤醒所有沉寂过的愿望。

即便冬天的风好像还在耳边吹拂,行人却纷纷已经意气风发的样子。“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年伊始,回暖的空气中,这座城市涌动着巨大的能量。

抱着一份深沉的情感,漫成都一直在探索这座城市的肌理起伏、感知城市中的人情故事,今年我们仍将持续讲述这个城市的精彩,传递与分享它的能量。

在2023年立春的这一天,我们举行了首场活动,并想向所有人推送:君平街90号。

要说起最具成都情结的地标icon,人民公园一定毫无争议在榜上前列。坐落于“城市之心”的位置,背负着超过110年历史,承载着无数成都人的童年回忆,也刻印着这座城市的峥嵘与变迁。

人民公园。赵秀文 摄

现在的人民公园仍然是游客必打卡之地,在时代发展中,它始终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线。

也许人民公园里正贮藏着成都人最深刻的“恋地情结”。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公园,不但是中国最早一批建立的公园之一,也是成都人最初开始有了公共生活的地方。成都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在人民公园可以窥见一个缩影,喝茶、赏花、听书,老成都的闲情雅趣在这里生发滋长。

20多年前的人民公园。刘陈平 摄

而人民公园却不只有见得的“慢”和“安逸”,这里也曾是见证川人热血激昂的地方。

公园内伫立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此后的岁月中,进步团体大大小小的集会、演讲、募捐和演出在这里不停发生,鼓舞着川人骨血里的沸腾,人民公园成为了成都人的精神聚点。

人民公园里的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视觉中国

再往后的岁月里,人民公园建起了图书馆、博物馆、教育陈列馆,也成为了成都的文化聚点。而园内的人气坐标——鹤鸣茶社、爆款项目——划船和转糖饼,就连童年的高空脚踏车和疯狂米老鼠,至今都仍在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人民公园就这样,也作为成都人的生活聚点而生动的存在着。

鹤鸣茶社。赵秀文 摄

而在人民公园一侧,与之毗邻的君平街,或许常常被我们忽略,但这条仅四百余米的小街,却也是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君平街

君平街保留着现已不多见的小社区形态,以及最日常的小城生活:小商小贩、邻里小店、街心花园,与都市的人声鼎沸紧紧相依,却又独存一份安宁。

在成都,有点意思,有点历史的街巷有很多,但每一条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君平街。这里因纪念西汉著名文学家严君平而得名。这位被后人称为“占卜大师”的严君平,正是汉代辞赋和思想大家扬雄的老师。

在市井烟火的外表下,一些历史的回声在这里静谧却有力。

君平街上的君平园

与人民公园毗邻,一个闹一个静,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中,刻画着纵横不同的深度。在立春之际,我们回到这个成都文化、历史与生活的聚点,打开“君平街90号”的大门,在这里开启一整年的新鲜与美好。

君平街90号,窗外就是人民公园。

而与“君平街90号”有着紧密关系的人,是一位著名摄影艺术家——赵秀文。

“君平街90号,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展览和文化空间以及交流平台,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可以来这里交流与分享。”

赵秀文

可以说,在能每日望见人民公园郁郁葱葱的树木,建筑,游客的“君平街90号”空间里,赵秀文的创作与生活也与此地相依相伴了差不多20年。他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展示城市艺术家作品的地方、一个邻里八方能来做客、欣赏艺术、交流不同话题的地方。

从这里进入“君平街90号”

于是,在2023年立春这一天,“君平街90号”携手漫成都的开年首场活动,正式亮相。

城市在长大,我们在变化,但我们与城市之间的感情一直没有变,不论你搬向何处,那种曾经的“在地情感”会始终伴随。

这是一场城市影像记忆的展览,也是一次探讨我们与城市之间关系与情感的故事分享。首场活动嘉宾是人文摄影家、写作者朱林。

朱林

活动举行当天,同步在“君平街90号”的空间里展出了朱林的系列城市摄影作品。

君平街90号,同时也是一个展览的空间,同期展出的是朱林的摄影作品。

7岁就来到成都的朱林,在这里已经生活了40多年,对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情感。成为人民警察后,他更是带着这个特别的身份,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用相机持续记录了这座城市超过20年。这座城市的变化、人们的来往迁徙、奋斗休憩,都在他的照片中留下了无数个动人的瞬间。

朱林镜头下80年代的成都,那时家家户户烧的是蜂窝煤炉子。

80年代的成都,小街小巷里的某个清晨。朱林 摄

成都的老茶馆。朱林 摄

在朱林的作品中,有对城中村变迁到湮灭的诚实记录,也有对普通人生活片段的戏剧性描摹。

朱林作品:拆迁前的跃进村。

朱林作品:这里曾经是跃进村,现为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90年代初,在九眼桥劳务市场让人惊鸿一瞥的年轻务工者、走出大山参与旧城拆迁的彝族妇女、民居防护栏后展翅欲飞的飞机模型。朱林的照片中对劳碌者的关切,和对城市长大扩散的阵痛与甜蜜都有一份独到且深情的讲述。

90年代朱林的摄影作品发表在报纸上,照片中的人物是在九眼桥等待务工的外地打工者。那位大眼睛的年轻女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朱林对自己的定位是从小县城来成都的斜杠青年,“每一个成都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成都”,朱林镜头里的成都恰恰是充满矛盾感、戏剧感和生命张力的。

朱林作品:拿着文件袋的青年

这与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和包容性紧密相关,朱林目睹这座城市的人口从500万增加到超过2000万,曾经的城中村消失后建起艺术公园,城市农田退后的对面是拔地而起的CBD。

朱林作品:城郊,最后的田园

作为写作者,朱林也一直笔耕不辍,这是他曾经发表在《成都晚报》上的深度文章,文字与图片均由他创作和采写。

在这场既是分享又是展览的活动中,所有参与者都收获了一份共情:一部分过去的成都从某种角度来说彻底消失了,而新的成都却接踵而至。

这座城市还有许多不变的地方与情感值得我们讲述与延续。

活动现场分享环节

朱林在分享环节的精彩讲述

这里同时也是一场沉浸式的摄影作品展览

多位摄影家前来参与首场活动

参与首场活动的朋友及漫成都粉丝一起合影一张

正如人民公园和君平街,一直存续和焕新着成都最核心的文化与基因。从这里出发,深厚的在地感情支撑着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漫成都.活动——

文字|梅时玉

编辑 | Penny

图片/视频|赵秀文、朱林、祝大为、刘陈平

监制/出品丨王红

0 阅读:3

漫成都

简介:深度感受这座城市气质,探索真正幸福的成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