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加拿大新任总理马克·卡尼的办公室墙上,或许还未来得及挂上他的就职照片,但这位刚上任15天的领导人已在外交领域掀起波澜。
自3月14日宣誓就职以来,卡尼政府以“强硬姿态”接连对中国发起三次争议性行动:向世贸组织(WTO)起诉中国、为在华贩毒公民“求情”、炒作“中国干涉大选”。

中方则以“没有兴趣”四字回应,并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法律尊严绝无妥协”。
3月18日,卡尼政府向WTO提交申诉,指控中国对加拿大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征的100%及25%关税“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很明显,这“第一枪”加拿大是在“倒打一耙”。
事件的导火索需追溯至2024年8月,加拿大前政府追随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电动车和钢铁分别加征100%和25%的惩罚性关税。

作为回应,中国于2025年1月宣布对加拿大豌豆等农产品实施对等反制措施。
数据显示,中国曾是加拿大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年对华出口额达57亿加元。
反制措施生效后,加拿大菜籽油对华出口骤降72%,直接损失超15亿加元。
尽管加拿大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施压,但WTO规则明确允许成员在遭遇不合理关税时采取保障措施。

中国商务部专家指出:“加方无视自身挑衅行为,企图混淆是非,终将自食其果。”
“第二枪”更让人感到无语,3月22日,加拿大外长梅拉妮·乔利公开谴责中国依法处决4名加拿大籍毒贩,称“多次请求特赦未果”。
中国外交部当天回应:“中国是法治国家,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将被严惩。”这一表态背后,是两国司法理念的尖锐对立。

加拿大自2018年推动大麻合法化后,毒品“去犯罪化”趋势加剧,国内大麻合法化率已达38%。
而中国对毒品犯罪始终坚持“零容忍”,近十年累计判处涉毒死刑案件超千例。
我国对毒贩的死刑判决完全符合《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公约》,加方的指责“缺乏法律依据”。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民众在社交媒体批评政府“为毒贩撑腰损害国家形象”。

“第三枪”很明显就是在强行无端指控。
3月24日,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发布报告,宣称“中国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干预即将到来的省级选举”,却未提供任何证据。
中方以“中国没有兴趣”七字回应,重申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这一指控延续了西方政客惯用的“中国威胁论”叙事套路,目的是转移国内矛盾。

当前,加拿大正面临通胀高企、能源出口受阻等经济压力。卡尼政府支持率在就职两周内下滑5%,急需通过外交议题转移公众视线。
这种“政治作秀”的代价显而易见——加中贸易理事会民调显示,82%的加拿大企业认为“对华强硬政策不符合国家经济利益”。
卡尼政府的“三枪”看似突兀,实则暴露了加拿大外交的长期矛盾。作为美国的邻国和盟友,加拿大对外政策长期受华盛顿牵制。
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加拿大钢铝加征25%关税,甚至扬言将其变为“第51州”,激起了加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

卡尼在竞选时曾誓言“抵抗美国霸凌”,却在执政后调转矛头对华示强,被指“用中国议题向美国表忠心”。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经济依赖与政治站队的失衡。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200亿加元。
加拿大对华出口的矿产、木材和农产品,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但卡尼政府为迎合国内保守派选民,选择以意识形态偏见掩盖经贸现实,这种“战略短视”或将使加拿大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面对加方挑衅,中国的回应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在WTO诉讼中,中方援引规则第19条,强调反制措施的合法性;在司法争议上,以“禁毒国际共识”驳斥干涉指控;在选举干涉议题中,用事实揭穿“政治谎言”。
与此同时,中国始终敞开对话大门。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合作需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希望加方正视问题,重回互利轨道。”
短期内,中加关系难见转机,卡尼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制于国内政治与美国压力,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已让加拿大农业和渔业承受重创。
不过,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仍是潜在纽带。加拿大锂、钾等关键矿产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至关重要,而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仍是加拿大企业的“必争之地”。

历史经验表明,将外交政策捆绑于意识形态对抗的国家,终将付出代价。
加拿大若继续沉迷于“政治表演”,不仅会错失发展机遇,还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丧失“中等强国的独立性”。
真正的威胁不在太平洋彼岸,而在对自身利益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