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斯最怕的局面出现:杜特尔特事件神反转,律师送ICC一句硬话

潇湘十二楼娱乐 2025-04-01 21:12:35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15日,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在返抵马尼拉国际机场时,被国家警察以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为由当场拘留,成为菲律宾政坛近十年来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国际刑事法院(ICC)指控其在2016至2022年禁毒行动中涉嫌“反人类罪”,但这一司法程序背后,却暗藏着菲律宾本土派与亲美派的政治角力、国际法与主权之争的复杂博弈。

2023年7月,时任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以民间身份访华,获中方高规格接待。

此举引发美国警觉,国际刑事法院随后宣布重启对杜特尔特禁毒战争的调查,称其“违反人道主义”。

彼时,现任总统马科斯仍表态支持杜特尔特的“民间外交”,但两大家族的裂痕已悄然显现。

2024年8月,马科斯以“常规调整”为由,调离杜特尔特家族贴身警卫,削弱其安保力量。

笔者认为,这是马科斯对杜特尔特家族势力的一次试探性打击。杜特尔特之女、副总统莎拉公开指责此举为“政治报复”,双方矛盾首次公开化。

2025年3月11日,杜特尔特结束香港演讲返回菲律宾时,突遭警方逮捕。

国际刑事法院指控其禁毒战争导致“至少6,000人死亡”,而马科斯政府以“履行国际义务”为由配合执法。

值得注意的是,通缉令仅针对杜特尔特本人,未涉及其他禁毒行动高层,引发外界对“选择性司法”的质疑。

3月14日,杜特尔特在海牙首次出庭,其辩护团队援引“主权豁免原则”,强调“一国元首在任期内行为不受外国法院管辖”,并质疑ICC的管辖权合法性。

律师团队更出示证据显示,菲律宾已于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ICC对退出前的案件仅具“补充性管辖权”,需优先由菲律宾本国司法系统处理。

杜特尔特被捕后,菲律宾多地爆发示威,支持者认为,禁毒行动使犯罪率下降60%,马尼拉从“毒品之都”变为东南亚治安标杆。

民调显示,其女莎拉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在2028年总统候选人中位列第一。而马科斯的支持率因“引渡争议”跌至39%,部分民众指责其“出卖国家主权”。

杜特尔特家族以南部达沃市为根基,马科斯家族则盘踞北部。2022年,双方为对抗自由党候选人结成竞选联盟,马科斯承诺保护杜特尔特免受ICC调查。

然而,马科斯上台后迅速转向亲美路线,不仅削减杜特尔特家族预算,更借ICC之手削弱对手。

分析指出,美国对杜特尔特的亲华倾向始终警惕,ICC重启调查的时机与杜特尔特访华高度重合,且美国长期通过非政府组织向ICC施压,将其作为遏制亲华势力的工具。

马科斯配合ICC的行为,被视为向美国递出的“投名状”。

ICC审理程序可能持续数年,而杜特尔特现年80岁,健康问题或成变量。

若其最终被判有罪,将成为ICC成立以来首位被定罪的前国家元首;若无罪,马科斯政府的威信将遭受重创。

莎拉·杜特尔特已宣布参选达沃市长,并计划在2028年冲击总统宝座。其支持者扬言,若莎拉遭弹劾,将发动“全面报复”。

马科斯试图通过中期选举巩固权力,但杜特尔特家族的草根动员能力仍是最大变数。

杜特尔特时代的中菲合作因南海问题缓和,而马科斯允许美军扩建基地的做法激化矛盾。

若莎拉上位,可能重启对华务实外交,但马科斯若连任,菲律宾或将进一步倒向美国。

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正义”背后,掺杂着地缘政治的算计;马科斯的“清算”策略,反而催化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觉醒。

当法律沦为权力工具时,真相往往湮没于喧嚣。

0 阅读:259
潇湘十二楼娱乐

潇湘十二楼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