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狂飙“德”语,是何居心?占据这一制高点,他说了算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7-29 11:28:21

熟悉中华文化的人都知晓:5000年的漫长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除了培育出了众多、口中念念有词的圣人之外,就是无处不在的“德”文化了。典型代表就是大圣人孔子,从收集孔子的经典语录《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德”语,比如: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齿有格。”

“德之不存,行之不远。”

“人为本,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

……

虽然孔子狂飙“德”语,俨然成为了“德”行的领军人物,但“德”语的原创者并非是孔子本人,而是始于周文,这在郭沫若的《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中有了详述:

“德字始于周文,于文以省心为德,故明德在于明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冯时进一步通过考证,发现在孔子经典语录《论语·八佾》对周朝的文字表达出了极大的膜拜之情,甘愿俯首做小弟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文乎哉!吾从周。’”

也正是因为孔子对周朝的一切都表现得如同痴迷的小弟一般,故而冯教授在考察儒家道德思想之渊源时,毫不犹豫地下定了结论:儒家思想虽然经过孔子发展更趋于系统化,但其思想核心来源于周则是事实。而且,孔子对周朝的“德”,也同样表现出了“呜呼哀哉”的迷恋程度:

《论语·泰伯》中孔子有云:“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通过以上梳理,基本可以认定这一事实: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学,建立了德礼体系,影响后世两千年,但究其来源,应属于照抄照搬周朝之经典,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创新。对于这一点,孔子也丝毫不避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自己是“代圣人言”,故而“述而不作。”

为此,冯教授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一书中探讨儒家道德思想时,干脆直接探讨起了周人的“德”,他认为只要把周朝的“德”搞清楚了,孔子儒学的“德”也就一目了然。

既然孔子承认“德”语来源于周朝,那他为何又要狂飙呢?按照今人的判断标准:第一个将美女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如此比喻的只能认定为庸才,如果第三个人还这么干,那就只能沦为蠢材了。作为如此聪明绝伦的孔子,不仅开口闭口大谈“德”语,而且还“占为己有”,在此基础上“改头换面”成就了儒学,这不好吧。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孔子生存的春秋时期,周朝制度早就“礼崩乐坏”、名存实亡了。在那个周王室影响力日益衰微、“争于力气”起主导的时代,大诸侯国全然不顾周朝的礼制规范,开始了毫无底线的兼并战争,对于已成淘汰之物的周礼、周德,弃如敝履。

但是诸侯不在乎,很多读书人却在乎,于是乎孔子便以周礼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自居,不论走到哪里都高呼现存的周礼仅存在于他的身上,你们要想学、继续弘扬,就得听我讲学,因为我就是标准。别说,还真有很多人追随。这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如此,孔子成功占据了周礼和周德的制高点,什么是周礼?什么是周德?他说了算。

二来则是孔子的思想不仅限于传承周礼和周德,最主要的还是“教民怀德”,也就是说要将“德”和“礼”的范畴超出“周朝”这一特定的框架,放诸于四海而皆准,历朝历代都不过时,如此他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言人,化身成为了中华道德之裁判。

这应该就是:虽然他的德原封不动来源于周朝,但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打的招牌不是“周学”而是“儒学”的深层次原因吧。而且在他死后,继承他衣钵的曾子在《礼记·大学》中提出“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齐心……”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中还可以看出:平天下之最初源泉还是正心明德,这与郭沫若考证周德的“于文以省心为德,故明德在于明心”一模一样,进一步表明儒学的德实在没什么创新,只不过是照搬照抄了周德的一言一行,然后被儒学放大并当成了利箭瞄准了广袤的天下。

有了周礼和周德法定继承人的特定身份,已然成了中华道德的半个裁判,接下来就是不断推广已披上儒学外衣的周德,“教民怀德”即可。在教授的过程中,什么是道德?该怎么做?也完全都是他说了算,他也就能完全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成为全天下的裁判了。

之所以认定孔子狂飙“德”语,目的之一是“教民怀德”也是有据可查的,冯教授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就通过研读《孔子诗论》,得出重要结论:孔子以德的标准整理六经时,就将其中的《诗》作为了教民明德的目的去向:“《诗》以《邦风》为首,《颂》为终,正表明了孔子试图通过《诗》教的施行,最终达到庶民修德渐成的思想。”由此可见,孔子“教民怀德”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中华道德之裁判,一切的道德标准,他说了算。

最能体现孔子这一居心的案例便是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例。

鲁定公10年,孔子终于实现了梦想,做了官成为了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但是孔子上任之时便发现了一件棘手的事:一位名叫少正卯的思想家比他还能讲,门下的粉丝数量惊人,连他派去的弟子都反了水,被他的口才吸引住了。

孔子听闻气不打一处来,二话不说就将少正卯抓了起来,不经过任何审理就将他杀了,还将他曝尸三日。当他的弟子询问是不是因为嫉妒才将少正卯这么轻率地处决了,没想到孔子却这么回答:

“少正卯知晓世故且为人阴险,行为乖张反常却不知悔改,言辞激烈蛊惑人心,不懂教导学生只知道雄辩,所记之事多位怪异之说。”

相信孔子说此话的时候面目一直很狰狞,那么孔子的所作所为就是道德的规范做法吗?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吗?显然都不是,只不过孔子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少正卯是道德楷模还是禽兽不如,是蛊惑人心还是清朗明月,都是孔子这个裁判一人说了算。

所以,孔子狂飙“德”语,是何居心?由以上分析可知他不过是想占据道德制高点,然后成为裁判,“教民怀德”,然后什么是道德?道德规范做法怎么做?他都说了算。

1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4-08-15 07:25

    这么看来,孔子是打着德字旗号抢夺周朝财富为己有,杀少正卯以排除异己。

  • 2024-09-18 08:05

    孔子最早的想法是,打着周的名义自己当皇帝。结果各国没鸟他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简介: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