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口才如何?《史记》:讲故事一流,与人辩论则“一塌糊涂”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5-04-25 07:10:14

作为中华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圣人,主导中华文明2000年走向的孔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孔子由于在历史上太过出名,后世为了纪念孔子,将孔子去世所葬的曲阜城北的泗水,称之为“孔里”;将孔子生前居住、讲学的地方改成为“孔庙”,世世香火不绝;孔子后代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孔府”。

虽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确实非常出名,孔子后人享受到了无边的敬意,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孔子生前却十分穷困潦倒,为了能养家糊口,孔子也“为五斗米折腰”,管过仓库、做过祭祀;为了满足妻子的官太太梦,孔子不得已周游列国公开拍卖自己:“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为何孔子生前生活得这么惨?竟干起了有违自己设定的君子风范?除了他那不争气的老婆以外,就跟他的口才有关了。

1. 孔子:中华历史上的圣人,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1) 教育成果卓著,门下弟子三千

孔子虽然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周王室名义为天下共主,但因为无节制得将自己的土地分封出去,以及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致的周王室形象大跌,使得不论是实力还是口碑,周朝止步于一个中等诸侯国。

没实力没人设,属于周朝的衰落不可避免。故而周朝最怕的“礼崩乐坏”的局面上演,没有诸侯国将周天子当干部,大的诸侯国更是不把它放在眼里。此时的周礼崩塌已经300多年了。

孔子因为出生在鲁国,而鲁国作为周朝的嫡系部队,将西周的典章文物保存得非常完好。而且由于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自然是周礼的故乡,故而即便是孔子出生的春秋末期,依然存在“周礼尽在鲁的说法”。

孔子虽然出生地不咋地(从丘、仲尼即可知晓孔子的出生地),但孔子自幼聪颖好学,且对周朝念念不忘,因此在大家快要将周礼忘干净而又不舍的关键时期,孔子习得了非常多的周礼,成为了当时周礼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很多学子慕名前来学习周礼。孔子因此创造了门下学子3000的罕见记录,成为了不可争议的教育家。

(2)知识渊博,以“有学问”著称

除了在周礼这块独占鳌头之外,孔子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学问。对于上古时期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都深谙于心、颇有心得,为此,孔子还以德之标准整理了六经,并以其作为儒家教材用以教民向德。

不光在道德文章这个本行领域,孔子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就连不感兴趣的生物学领域,孔子也能出口成章、“略知一二”。《论语》中记载了他谈及牛、羊、马、犬、虎、豹、鱼、鸡、狐、貉的诸多言论,可见确实见多识广、学富五车。

而且令我惊奇的是:孔子居然连“龙”这种生物也做过研究工作,《庄子·天运篇》中记载了他在龙方面的研究成果:“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可见他对龙的生活习性非常了解。

也正是因为太有学问,两个小儿便故意为难他。远远见他来了,两小儿故意争辩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更近?孔子虽然没答出来,但从两小儿嬉笑的“孰为汝多知乎?”再一次证明了孔子学识渊博是当时社会共识。

2. 孔子口才如何?《史记》:讲故事一流,与人辩论则“一塌糊涂”

(1)孔子答吴国记者问:讲故事一流

虽说孔子会搞教育,知识非常渊博,但并不代表他口才一定好。对此,《史记·孔子世家十七》中在孔子口才方面给出了很多案例,从中可以推断出孔子的口才水平。

毫无疑问,孔子讲故事本领是一流的。孔子四十二岁时,吴王派使者过来询问孔子,首先问询的是:“人的骨头,数谁的最大?”孔子开始讲起了故事:“大禹在会稽山召集众神时,防风氏误期后到,大禹下令将其杀了陈尸示众,他的一块骨头就占了一车,他的骨头最大。”

吴王使者接着问:“人最长有多长?”孔子说:“憔侥氏身长三尺,短到了极点,最长不过十倍于此,这是数字上的极限。”吴国使者叹道:“高明啊,圣人!”故事讲得真好。

也正是因为孔子对故事,也即过去的事非常清楚,故而要是跟孔子翻历史旧账,比比谁的历史知识丰富,孔子就是权威,哪怕他讲出了神话故事,大伙也会竖大拇指:高明啊!

(2)孔子与多人辩论,“一塌糊涂”

虽说孔子知识渊博、会讲故事,但若要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生存之道——争辩,孔子显然就“搓”得不行:不仅没有口若悬河、针锋相对的精彩辩论场面,甚至连争辩的勇气都没有。

《史记·孔子世家十七》中记载,当孔子一行人前往陈国途中,途径匡邑。匡邑人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于是匡人就将孔子团团围住,誓言要杀他。弟子们吓得不行,赶忙解释大家认错了,但是匡人不听,喊杀声依旧震天。

形势越来越危急,弟子们也被喊杀声吓得不行。想到解铃还须系铃人,弟子赶忙招呼孔子下车解释。可是此时的孔子非常奇怪,拒不出来解释,只是悠悠说了一句:“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不想毁灭周文化,我就不会死;如果上天想毁灭周文化,又怎么办?”

由此可见,孔子天生害怕与人争辩,哪怕只是澄清事实这种最低级的争辩,孔子都天然抵触。这种小事都没有勇气面对,其他大型争辩场合自然就“甘拜下风”、一塌糊涂了。

果然,当孔子去齐国时,遇到了争辩的对手——晏婴。晏婴最反感这些说教的儒生,于是当齐景公被孔子说得一高兴,想要封赏孔子之时,晏婴果断站出来列举孔子六大罪状。

一般人面对有人挑衅、同行拆台,必然会奋起反抗,如《西游记》中唐僧,虽然平时唯唯诺诺、弱不禁风,但面对道士讥讽,唐僧立马严词争辩,告知对方自己也是吃这碗饭。

但是孔子面对晏婴抛出的擂台,孔子竟然“无言以对”。久而久之,原本兴致勃勃的齐景公觉得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婉言下了逐客令。饭碗都要丢了孔子依旧没有什么争辩,立马启程上路,返回鲁国。

也正是因为孔子连争辩的勇气都没有,导致遇到同行拆台往往选择的是头也不回地跑路,使得他的官运实在不怎么样。

而且屡败屡战的后果是肉眼可见的颓废,故而前往郑国途中与弟子走失时,孔子独自站在外城东门,十分惶恐不安,被郑国百姓嬉笑其长相为“四不像”,外表形态为“丧家之犬”,孔子听闻也只是赔笑:“说我外表是四不像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0 阅读:4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