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降价幅度之大,但原研药因普遍价格较高,在招标采购中纷纷被仿制药打下来,无一家原研药进入此次集采范围,这种现象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担忧。
一、网友对药品集采最低价中标的看法
有人说,非得最低价中标吗?这一套,工程建设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几分钱一片的药,效果保证吗?药企还有研发的动力吗?
有人说,正规仿制药的出现,代表原研药过了专利保护期,保护期内原研药的价格加上了研究的成本,一个成功的原研药在保护期内的利润至少是研发成本的几十倍。就算是仿制药的出现影响了后期他们挣大钱,但前期已经挣那么多了?还会没有动力研发新药?另外就算是没有集采°,仿制药的价格不依然是原研药,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吗?按有些人的说法,既然仿制药这么便宜,是不是厂家就不进行原研药的研发了?那么关集采什么事?对于原研药来说,仿制药价格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有区别吗?
有人说,集采对降价有好处,这个毋庸置疑,集采的前提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但在一致性药品的审评中,却没有严格按照原研药品的标准审批,导致过评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这才是网友反应的药效不如原研因素。
有人说,这不是压价的问题,是药效评价的问题。压价的前提是药效评价过关,也就是说药物品质足够好的前提下才能优中选性价比高的。怕的是劣质药企搞通关系,抽检评价时用好药大量发货批发用差药。
有人说,只注重集采的程序正确,而不关心治疗效果,更不关注研发成本,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也是外企退出国内市场的重要原因。
二、原研药退出集采范围可能带来的危害
1.患者用药选择受限。患者可能无法在公立医院方便地获取原研药,而只能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对于一些对仿制药效果存在疑虑或对原研药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用药选择自由。
2.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原研药退出集采后,患者若想使用原研药,需在院外市场自费购买,通常价格昂贵,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如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原研药,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退出集采后费用大幅增加。
3.医生临床用药经验积累受阻。原研药在临床使用时间往往较长,医生对其疗效和安全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退出集采可能导致医生使用仿制药的经验相对不足,需要一定时间去熟悉和掌握仿制药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影响医疗创新动力。原研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投入,如果原研药在集采中无法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可能会打击药企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
三、现阶段国家医保局在集中采购中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原因分析
1.降低患者用药的经济压力。通过最低价中标,可以有效降低药品价格,让患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药品,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2.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后,医保部门在支付药品费用时的支出也相应减少,从而提高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医保资金能够覆盖更多的患者和医疗服务,增强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3.激励企业降价。最低价中标规则促使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份额而积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原有的药品价格垄断格局。
4.推动行业整合。促使竞争力较弱、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加速医药行业的整合和优化,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确保药品供应质量。集采要求中选企业具备稳定的生产供应能力和质量保障体系,最低价中标企业通常在生产工艺、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确保药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6.引导企业合理生产。企业会根据集采的需求和市场价格信号,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优先生产集采中选的药品,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过度生产高价药品导致的资源浪费。
虽然如此,但大家希望原研药也能进入医保局采购范围,增加患者对药品使用的选择权。
把钱都留给了国产药和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