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的现代化。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和手段。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5)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 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4)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 传播、 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3) 选择、 提升文化的功能。(4) 更新、 创造文化的功能。
7.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 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 人们的教育思想。(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简述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1) 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2) 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3)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 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和卫生习惯的教育, 也就是身心素质的教育。(4) 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培养他们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就是美的教育。(5) 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使他们形成劳动的观念和养成劳动的习惯, 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也就是劳动素质的教育。
9.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3)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4) 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0.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1) 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 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 少年, 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 聋、 哑、 有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 少年。(3) 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杂费。(4) 公共性。所谓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 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5) 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 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四有” 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1) 道德素养。对待事业, 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 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 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 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2) 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 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等。(4)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12.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3) 进行专门训练。(4) 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等人于 1994 年提出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1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表现在三方面: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4.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 教师方面①要了解和研究学生。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要提高自身素质。④要发扬教育民主。⑤要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⑥要主动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⑦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要提高法治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2) 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教师。(3) 环境方面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完整性和纯洁性。②加强学风教育, 促进良好学风养成。
15.简述文献资料的查找来源有哪些。(1) 书籍。指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科书、 论著、 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 科普性著作和通俗著作等, 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 数量最大、 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2) 报刊, 常见为报纸、 期刊等。(3) 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学者们、 研究者们进行科研成果交流的重要场所, 是当代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4) 非文字资料。包括了电影、 电视、 录音、 录像以及校舍、 遗迹、 绘画、 出土文物、歌谣等。(5) 互联网。计算机检索的特点是功能强、 资料多、 速度快, 对查阅者来说省时、 省力。
16.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 明确记忆的目的,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材料的意义, 少用机械记忆。(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促进深度理解。(4) 运用组块化策略, 合理组织材料。(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 提高加工质量。(6) 注重复习方法, 防止知识遗忘。17.简述如何根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 合理分配时间。(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18.简述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 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5)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
20.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 前道德阶段(2 ~ 5 岁) .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该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 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2) 权威阶段(5 ~ 8 岁)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 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 不可变更的, 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 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地服从权威, 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 要求平等, 而是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4) 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 平等, 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