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三河市禁用红蓝黑招牌事件,随着事件的发酵,如今连官媒都下场怒批,甚至在纪委介入的情况下,当地依旧没有任何回应,仿佛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实在令人费解。
有商户提供的2024年10月现场视频,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荒诞政策的神秘面纱。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以所谓“书记要求打造学院风、国际化”为由,将红色定义为“让人亢奋烦躁”,蓝色称为“俗气”,并要求商户统一更换牌匾底色。这简直是将个人的审美偏好强行与城市管理捆绑在一起,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领导干部“一言堂”的权力生态。就好比一个人认为自己喜欢的音乐就是全世界最好的音乐,然后强迫所有人都只能听这种音乐一样,这是多么的不合理。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场监管局本没有市容管理职能,却深度介入广告牌整改,这就像厨师跑去管裁缝的活儿,完全是权责混乱。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正常的城市管理职能划分中,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这种越界行为显然是不符合管理规范的。
再看《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仅仅明确禁止“红蓝底色或字样”,并没有禁止黑色,然而城管部门却将“三色禁令”扩大化执行。要知道,导则只是部门指导文件,缺乏强制力,而城管部门以“口头通知”取代合法程序,这无疑是涉嫌越权执法。有城市管理专家指出,在城市治理中,合法的程序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防线,这种越权行为就像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危险操作。从殡葬用品店被删“寿衣”字样,到红十字会标志被涂绿,这些行为不仅突破了法律底线,更暴露出“以权代法”的治理惯性。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交通规则的城市,车辆乱行,必然会导致混乱不堪。
在这次“颜色禁令”风波中,蜜雪冰城单店改造费高达1.5万元,普通商户更换招牌成本数千元却无补偿,而国际品牌却因“连锁豁免”未被波及。这种“选择性执法”就像是在一场比赛中,有的选手可以使用特权装备,有的选手却只能赤手空拳,这显然制造了新的市场不公,让“法治政府”的形象蒙尘。商户们在政策高压下被迫“改头换面”,他们不仅面临品牌识别度下降的困境,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唯上不唯实”的痼疾。当行政命令以“美观”之名侵害民生福祉时,权力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温度。
如今,在舆论压力与纪委介入的情况下,三河市的沉默愈发刺眼。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关于招牌颜色的争论,更是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一次深刻检验。如果纪委的调查能够厘清政策出台的权力脉络,追责越权决策者,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那么这或许能为其他地区敲响警钟。城市治理需要美学追求,就像一个人需要得体的着装一样,但更需要法治框架的约束,就如同着装也要遵循社会公德一样;领导干部可以有个性,但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就像猛兽必须关在笼子里才能保障安全。
飞鸟
什么是国际化,记得看了个视频,我们农民工穿的那个黄球鞋,在西方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