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5万辆,到2035年将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武汉作为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核心城市,已形成“一核一都两翼”的产业布局,聚集了40余家氢能企业和科研院所,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氢能源产业园
国家《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打造全国示范标杆。
在政策红利下,氢能产业链正加速完善:上游制氢、储运,中游燃料电池及核心材料,下游车辆运营和加氢站建设,形成闭环产业生态。
中国氢能产业曾长期受制于“卡脖子”技术,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核心材料依赖进口。如今,武汉绿动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不仅实现国产替代,更将成本降至国外产品的50%。
截至2025年,全国化工园区可回收的副产氢达450万吨/年,若10%用于发电,年减排量相当于三峡电站2个月的贡献。氢能的应用场景也从交通扩展至工业、电力调峰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武汉绿动公司
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由国家电投旗下国氢科技投资建设。
短短5年,公司已建成7条核心部件生产线,覆盖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电堆等全链条,成为全国唯一实现燃料电池“四大件”自主可控的企业,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
其自主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厚度仅微米级,性能对标国际顶尖水平,价格却仅为进口的一半,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目前,武汉绿动年产能达5000套氢燃料电池,占据全国最大氢能研发生产基地地位。
其产品已应用于东风商用车重卡、氢能公交等场景,累计交付超700台燃料电池,助力武汉投放290辆氢能车,占全市60%,行驶里程超820万公里。
2023年,武汉绿动营收突破1.5亿元,连续两年成为湖北省唯一营收过亿的氢能企业。
武汉绿动不仅深耕技术,更构建了“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例如,楼上运营平台湖北氢动力通过租赁模式降低用户成本,楼下康明斯、东风等企业提供应用场景。
这种“技术+资本+场景”的模式,让武汉经开区聚集了14家氢能链企业,形成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

武汉绿动总经理刘真
刘真,现任武汉绿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是国内氢能领域少有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早年加入国家电投后,他深度参与氢能战略布局,2019年带领团队突破质子交换膜实验室技术,2020年主导国氢科技落子武汉经开区,从零开始建设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2024年,刘真再度入选“武汉经开区年度经济人物”,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人物。
刘真认为,氢能产业需“技术+政策+生态”三位一体。他积极呼吁借鉴上海、佛山经验,推动武汉建设国家级氢能示范城市群,并规划未来三年扩建双极板、催化剂产线,目标成为全球产业链最全的氢能。

氢能源⁻最干净的动力
武汉绿动的下一步,将剑指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圈:
深化氢能源技术。突破双极板、催化剂等剩余的“四大件”,实现八大核心技术全覆盖。
推进产能扩张。2026年前建成30座加氢站,投放3000辆氢能车,营收冲刺500亿元。
拓展场景应用。从物流车、重卡向船舶、无人机等的延伸,打造“氢能零碳交通城市”。
促进全球竞争合作。推动产品出口,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助力中国氢能技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