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本是效仿爷爷六下江南,为何乾隆说自己劳民伤财?
康熙打江山,雍正固江山,乾隆守江山,祖孙三代共同打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而乾隆一生都视爷爷康熙为榜样,事事追随皇爷爷,其中就包括六下江南的出巡事件。可是同样是下江南,后人却嘉赞康熙而诟病乾隆。所以同样的出巡目的,两人六下江南究竟有何区别?
背景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刚刚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清朝国势基本稳定、全国百废待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在政治局势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开启南巡。在这种背景下南巡,康熙注定要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稳定清朝政治统治和振兴经济上。
而乾隆南巡的时候已是盛世。有了康熙和雍正的励精图治,乾隆即位最大的事情就只有平定西北。而随着西北逐渐平定,乾隆也渐渐放下心中的重担,南巡的目的更多只是为了游玩观景。
康熙为国,乾隆为己康熙和乾隆两人六下江南的旗号都是为了治理水患、观民察吏、笼络人心、宣扬皇威,可是两人出巡的根本目的还是存在区别的。
康熙即位后,就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个重大事件。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全国后,自然就剩下河务、漕运之事。加上当时黄河治理虽有成效,可还是频发水灾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康熙当即就决定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巡视河工、通达漕运,自此开启了六次南巡。
康熙六下江南的重点也是放在视察河工上。每次南巡,他必定亲临阅察,亲作部署。一系列措施下来,在康熙和治水官员的不断努力下,河工取得很大成绩。康熙十六年以后,黄河逐渐平稳,取得前所未有的治理,漕运问题游刃而解。
虽然就下江南是打着“巡视河工、观民察吏”的旗号,可实际上康熙的目的不止于此。
清兵入关之后,满汉文化强烈碰撞,最激烈的方式就是满清让汉人剃发易服。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康熙统一台湾,百年时间里满汉表面上平和,但暗地纷争一直不间断,甚至一度有反清复明的声音存在。清政府毕竟是少数民族执政,想要统治庞大的汉族还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南巡途中,康熙一祭孔子,御赐“万世师表”,二祭岱庙,三祭祀明太祖孝陵,四祭禹陵,甚至向其行三跪九叩大礼。通过这四祭可以看出,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表面功夫,康熙都向汉人传达出一个信号:接受和认可汉族文化,也肯定明朝的地位和贡献。所以康熙下江南也是为了促进满汉文化融合,化解满汉矛盾。
除了缓和民族矛盾,康熙还更进一步笼络人心。因为不仅仅是满汉矛盾存在,而且江南地区的人文和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康熙下江南时不仅对地方官员进行赐奖、拉拢士大夫,又时时注意民生民情,为各地兴利除弊。一路上不仅赢得了百姓和官员的拥戴,还顺带展示了自己的仁君形象。显然,康熙成功笼络了民心,减少了江南百姓对满清政权的不满,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加强了对江南民族的统治。
相较于康熙实实在在为国为民的目的,乾隆的目的成分就不那么简单了。
乾隆南巡效仿康熙,所以肯定要考察水利,并且巡察江南的经济和舆情以便更好地统治江南。毕竟江南地区是清朝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江浙两省更是占据全国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绝大部分。而且江南盛产状元,在朝廷中做官的人数很多,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所以六下江南更多的也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他也祭祀了孔子、朱元璋陵墓和大禹陵,但与康熙缓解民族矛盾不同,乾隆更多的心理只是为了追随康熙,以获得与康熙同样的成就,考察水利亦是。
乾隆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宣扬皇威。康熙南下都还是拉拢人心、亲和百姓,到了乾隆南巡时,禁卫十分严密、各方都要严密设防,百姓根本亲近不到皇帝。大部队还以作战姿态移动,并进行演习。乾隆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向江南人士展示自己的强大和威严。
乾隆成分很大的目的就是游山玩水。乾隆自小就向往江南水乡,所以六次南下,六次畅游江南。天下已定,经济繁荣,乾隆追求享乐也是时代使然。
康熙厉行节俭,乾隆奢靡享乐在排场上,康熙低调出行,乾隆声势浩荡。
康熙南巡时,躬行节俭,不讲排场。一路上“不设营幄,不御屋庐,简约仪卫,卤薄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康熙皇帝多次强调,南巡只为民生,而不是观景旅游,所以不想打扰百姓。康熙南下乘坐的船只也只是普通船只。途中官员“装饰舟船以待”,康熙不坐,反而下令把船拆毁并告诫当地官吏。
而乾隆出行,要提前派官员考察路线,修桥铺路。乘坐的船只是非常庞大的凤翔艇,陪同人员有王公大臣、侍卫随从和大大小小的家眷,加起来有几千人,船队就有了一千余艘,排场拉满。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官员的接待方式更是层出不穷、豪华至极。
据说为了迎接圣驾,各地官员搭戏台和彩棚,在大街小巷都铺上棉毡,路边挂满绸帐,甚至有的修筑皇帝行宫,开湖造山,建楼兴园。也正是由于乾隆排场太大,又不关心实际民情,加上地方官员粉饰太平,所以为清朝的衰败留下了隐患。
在地点和时间上,康熙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曹家,乾隆则是有四次在陈家,康熙因为勤于政治,所以基本都是完成任务就回去,六次南下总共花了23年。乾隆则更多的是为了游玩,所以历时33年。
在花费上,康熙时期清朝刚平定叛乱稳定政治局势,加上治理水患花费不少钱,所以康熙南巡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态度。据当时统计,康熙的每次南巡花费都在百万以下。
可是到了乾隆这里,六次南巡就花费了两千多万两。首先,每次出巡的庞大队伍就决定了出游的费用,其次是乾隆华丽的“出场方式”以及吃穿用度的奢侈。
乾隆的南巡队伍大概有2500人,说是军队也不为过。而为了维系这支队伍的衣食住行,朝廷和地方也是下了血本,累计用了18000辆车、2400头骡、3450艘船、2200头骆驼、18000-20000匹马以及约300000名纤夫、人夫和修建人员。
乾隆南巡饮食十分奢华,甚至有人说乾隆每次进膳时香飘数里。据说乾隆饮水也很讲究,在直隶用北京香山静宜园水,在山东用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用镇江金山泉水,在浙江境内用虎跑泉水等等。
影响康熙南巡过后,清朝统治政权更加稳定,民生得到改善,经济更加繁荣,清朝蒸蒸日上。百姓对康熙也更加信服,多加称赞。
可是乾隆南巡过后,民财日竭,民风日奢,百姓怨声载道,清朝国运下降,国力由强盛走向衰败。
乾隆南巡非常扰民且让百姓苦不堪言。皇帝所经过的道路必须笔直且宽阔,乾隆对此作出严格规范:圣辇所过的中路,宽度在一丈六尺左右,两侧行马之处,各宽七尺。为了能让乾隆南巡时官道的笔直通畅,许多百姓的民宅和祖坟都被强行拆移,而且地方官员承担皇帝吃穿用度所用的钱财都是从百姓身上刮来的。
受苦的还不仅是百姓,乾隆南巡也给盐商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每次接驾都要花费数百万两的巨资,不是修建花园就是收买珍宝古玩,甚至有的盐商倾家荡产以换皇恩。
地方的各级官吏为奉承皇帝,开始趋炎附势、贪污贿赂,明争暗斗。就比如,有人向乾隆弹劾和珅贪污腐化,可是乾隆无动于衷。因为什么?到底是和珅是自己人。自此之后,大家都明白只要能讨得皇帝欢心,贪污都是小问题。
“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乾隆一生都在惩治腐败,却忽略了自己才是罪魁祸首。乾隆南巡过程中显露的奢靡之风,对官吏腐败、八旗腐化和军队废弛都起到了加速的作用。乾隆也直到晚年才意识到自己错误,告诫后人不要再南巡。
康熙六下江南之后尚且有雍正充实国库,可乾隆玩空的国库后人还能填上吗?
同样是六下江南,可是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心性和抱负,造就了两人不同的目的和做法,最终康熙和乾隆收获了截然相反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