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任何事物都其两面性。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再来看待广西的桉树,就会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理性,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桉树,学名: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是桃金娘科桉属全部品种的统称,全球约有800多种、130多个亚种或变种,常见的有柠檬桉、大叶桉、巨尾桉、赤尾桉、蓝桉、邓恩桉、蓝桉等等。
桉树原产于澳洲大陆,少部分生长于邻近的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桉树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病虫害少等特点,而且成林成材快,轮伐期短、木材用途广,是全球生长最快的阔叶树种之一,与杨树、松树并称世界三大人工林树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并19世纪开始引种至世界各地,在五大洲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面积高达2亿多亩,我国桉树人工林总面积6000多万亩,仅次于巴西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位。
经过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蒙眼狂奔,广西桉树种植面积迅速从200万亩窜升至3000万亩以上,这一外来物种得以成功“上位”,成为广西人工林最耀眼的明星。
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神奇的生物界更是如此,这个世界并没有十全十美的树种,外来的桉树也不例外。
任何外来物种都会对本土造成影响,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生物构成,无论是水源保护还是水体质量,等等,只不过区别在于影响的好与坏、程度的大与小而已。所以,在引入外来物种的时候,都要特别慎重。
我国从1890年引入桉树,广西则在1906年种下第一棵桉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种植历史。历经百年,桉树在广西已经从最初的零星散种演变成了大规模种植,也已经从最初的园林绿化之用,演变成了用途广泛的用材林树种……桉树不仅基本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也基本发挥了其多种功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桉树已经成为广西最为重要的树种之一,甚至在产业化等方面已然超越了松树、杉木等本土树种,无时无刻关系到广西的发展。
虽然广西桉树在荒山绿化、科技兴林、产业规模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上仍然对桉树毁誉不一、争论不休,其中关于桉树是“抽水机”、“吸肥机”、“霸王树”和“有毒树”等说法盛行,甚至还说什么“断子绝孙树”。当细细一看,发现大多言论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且多数缺乏冷静思考,以“一味指责”居多!
而这些“指责”,由于对桉树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也缺乏事实的依据和研究的证明,所以并不可信。
桉树,只是生物界普普通通的一个树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实,很多观点都可以用科学常识来解读,比如说“抽水机”、“吸肥机”,只要一想就会明白,任何植物都需要水分和肥料,要支撑起桉树的快速生长那必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肥料,只不过它的水肥利用率比一般树种高而已,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桉树林追肥的原因;又比如“霸王树”、“有毒树”,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不断砍灌除草,不是霸王也变成了霸王了呀,而有毒呢,则桉树油散发出的气味,其成分就是桉树脑,并非有毒之物,有人对其过敏,也有人称之香气呢。至于那些“林下不长草,千山鸟飞绝”的传言,只要往桉树林里一钻就不攻自破,根本无需多言。
难道广西遍植桉树,难道就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吗?
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物极必反。早些年很多地方无序野蛮发展,大面积营造桉树纯林,这样极容易发生病害虫灾造成损失,而过短的轮伐期限更是将很多经营者的急功近利暴露无遗,短短4-5年就采伐利用,获得的多是中小径材,中大径材少。为追求短期效益快速获得,粗暴地实施掠夺式经营,对土地、水源、环境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全垦整地直接造成水土流失、过度施肥不利于水源洁净、强力抚育破坏生物多样性、过短期限轮伐影响土地肥力可持续等等。
特别是在饮用水源区和水源林保护区周边种植桉树,由于其轮伐期短和经营强度过大、施用化肥农药过多或喷施化学除草剂,对涵养水源和水体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农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明显变差,群众意见很大。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那些负面影响并不是桉树本身造成的,更多的是种植和经营方式不当造成的,桉树本无罪,都是人类惹的祸。
“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不想解决问题的人总有理由,想解决问题的人总有办法。广西已经明确提出通过适当的合理调整来促进桉树良性发展,比如:控制面积总量,提高单位产量;划定种植范围,不得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林区、水源林区等公益林区种植桉树;严禁火烧炼山和全垦整地,少施农药化肥,不喷除草剂,保留原生植被和混交造林等,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目前尚无更好、更快、效益更高的树种来替代桉树的情况下,广西的这些做法并非“一刀切”那样简单粗暴,显然更为务实,也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