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社肉啰!”每当这个声音一响起,整个村子几乎沸腾起来,集中祭祀土地神的时间又到了。
分猪肉是村中大事。尽管很多人已经说不清,这件约定俗成的“分猪肉”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通常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庄重的祭祀社神仪式之后,会由德高望重之人在社坛前将猪肉分给各家各户,表示福荫及庇护分发各家。
古人称万物皆有神。土生万物,土地公公更是大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曾有作注:“后土,社也。”传说二月初二是土地诞辰之日,因此各地都有祭祀活动,并称之为社日。
社日一年有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春社为农历二月,又叫二月社;秋社为农历八月,又叫八月社。一般春社祭祀比秋社隆重。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神。
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供奉社神(俗称社公)的习俗,尤其在农村。每个村屯或几个村屯,或圩镇上若干街道,都在人居附近不远,选个风水宝地,筑个坛,安上一块大石头,旁衬几块稍小的石头,再请道士开个光,同时备生鲜热馔祭拜,即尊为社神。社坛上的大石头称为社公,稍小一点的称为社婆,再小的石头就是社仔社孙了。因人们信奉社神,尽管社神是几块石头,可常年香火不断。
人们敬社神意为护佑村民,一方社神保一方社稷。社坛有个小广场,是人们祭拜社神时活动场所。广场边种榕树,或樟树,或松树,或其他高大挺拔的常绿乔木,称社木。人说社木有灵,故无人敢砍伐损毁。阔绰一点的,社坛用青砖砌筑,尊为社神的石头雕凿成塑像,社坛前盖个社亭。社亭砌两壁山墙,前后敞口,顶盖琉璃瓦,横脊卧金色的塑龙,显得富丽堂皇。社亭是社坛的附属建筑,能给祭拜社神的人遮阳挡雨。社坛上的社神是露天的,长年累月,风吹日晒雨淋。
敬畏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寓意丰富,从古沿袭到今,而且祭祀活动的仪式、内容及习俗各地都有不同,也比过去简化了。
旧社会的祭社活动由社房会负责打理,有些地方的社房会还管理着神社田产呢,从社产中拿出钱来,购买熟馔生鲜,还诸如香烛纸宝、鞭炮、大金猪、大阉鸡等祭品。
如今社产田地没有了,也没有了社房会,就没有公款祭社神的开支。尽管如此,也不影响每年社日祭拜社神的活动。每年临近社日时,由轮流执事祭社的“社头”到各户去收祭社神的份子钱,打点祭社事务,祭社神活动结束,照样分社肉,共同沾受社神的恩泽。
祭祀社神时,属社辖村屯各家各户都要去人,男女老幼,热热闹闹。在社坛香案上燃烛上香,在祭台上摆满丰盛的供品,主祭喊礼,众人酹酒跪拜,“社头”为众社丁祈福。祭祀社神仪式结束,即烧纸宝、放鞭炮、耍龙头、舞醒狮、闹耕牛……
社日祭社神结束后,在社坛前按份额分社肉,由各户到来参加祭社神的人带回去,全家共同享用。
每年社日除集体祭拜社神外,也有些人拿点自家的供品摆在旁边,还弄一些时令应节的吃食,比如艾叶糍粑、青团春饼等,还有些地方流行做“社饭”,这些春日里的美食,不仅浓厚了社日的节庆气氛,又感受春天的清新气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社日祭社神有定日,是集体活动。人们平时也有祭拜社神的。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会去社坛祭拜社神。另外,有些特殊喜庆,诸如新居入宅、男婚女嫁、生子添丁、国考升学、应征服役等,都去祭拜社神,甚至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也去祭拜社神,以此感恩社神庇佑。因此,神社弥久不废,年复一年,香火不新。
人们敬畏社神,对社木也尊为神灵。为保护社木,过去曾有神社主事者以社神口吻撰一对联:“伐我社木我无言,要汝性命汝难逃。”有了这副对联,没人敢折社木一枝一叶。尽管并无科学依据,但也不要简单地说它是迷信,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态信仰、自然信仰,敬天悯人。
社神是玄虚的,夹杂着迷信色彩,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偶有乡人闹矛盾,纠缠不休,有理的一方说,不然同去社公面前上香发誓。理亏一方顿时感悟,让步了,相视一笑泯恩怨。
社神文化不同于同一姓氏的祠堂文化,它打破了原来以家庭、族姓祠堂、祖先文化为主的割裂,更为包容并兼具开放性,利于乡村社会内部的团结、融合和稳定,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村联系着社,社链接着村,相依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