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司看了大会堂的宴会大厅后,觉得太寒酸,就像公社大食堂

贱议你读史 2024-06-26 16:50:18
礼宾司:这个宴会厅太寒酸

1958年九月底,人民大会堂第四稿设计方案出来后,虽然整体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大的争议,但是,在一些设计中的细节和关键问题方面,依旧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不过,在某些主要的问题上,所有参与建筑的设计师们的思路是保持一致的,譬如说,人民大会堂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具体的说来,因为大会堂是坐落在天安门广场附近,而这广场附近有着很多的中国传统古建筑,因此,新修建的人民大会堂,就要同天安门、故宫、正阳门这些古建筑风格保持一定的统一。在保持建筑风格统一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吸收国外建筑优秀的方面。总结起来也就是这么八个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当第四稿出来以后,又把方案交给各个使用单位进行讨论,让他们提出哪些地方还需要进行改进。

其中,礼宾司看到大宴会厅的设计以后,表示很不理解,并且提出了可以说是比较尖刻的批评。礼宾司认为这个大宴会厅的功能,是为了国宴准备的,而现在这个大宴会厅设计得太寒酸了,只是一味的凸显一个“大”字。

如果在这里举行国宴的话,那是在丢国家的脸面。尤其是当时世界还不了解中国,那些重要的外宾来到中国访问,肯定是要来大宴会厅的,以这样的设计去接待外宾,礼宾司都觉得拿不出手。

同时,他们也指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缺点,比如在原来的设计里面,大宴会厅是没有安排休息的场地,哪怕是连一个规模小的休息厅都没有。因此,搞得就像是一个大食堂一样,宾客们一走进来,直接就登堂入厅,对号入座了,和当时人民公社的大食堂没什么区别,压根就没有彰显出国宴的氛围,在他们看来,这在外交上是有损国家尊严的。

客观的说,礼宾司指出来的这个设计缺点,确实很中肯的,毕竟外交无小事,一丁点的细节都不能有误。

当时,设计人员在设计大宴会厅的时候,也忽略到了这个细节。毕竟他们擅长的是建筑领域,对于外交方面就是隔行如隔山了,在一些外交的具体细节上并不清楚,在他们看来,只要把宴会厅设计得够大,就能彰显出国宴的氛围。

所以呢,设计人员在设计宴会厅的时候,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当时给出来了设计方案,大宴会厅总共是有两层,其中,地下一层是供应大厅,这两层的面积加起来总共有23500平方米,能够容纳下5000人。

设计人员得知礼宾司给出的反馈以后,也感觉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工作中的小失误,于是乎,在第五轮的设计方案里面进行了重点调整,尤其在一些凸显外交细节上的地方,更是需要进行改进。

后记

如今我们看到的宴会厅,是经过多次修改以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多我们没注意的外交细节,都体现在了宴会厅的每个角落,可谓是一件艺术品了。

0 阅读:158

贱议你读史

简介: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