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汉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嫡次子,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多次救父亲于危难之中。据说当时的燕王殿下曾经拍着朱高煦的后背,说来这么一句话:“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这里的世子,就是燕王世子朱高炽,也就是日后的明仁宗,素以“胖弱”而著称。然而这是燕王的话,不是永乐皇帝的圣旨,朱高煦为这个大饼忙活了一辈子,终于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以失败而告终。
燕王说过,皇帝没说过
据明代多本私修史书的记载,朱高煦的最终结局是被侄子朱瞻基用大缸罩住,活活烤死。至于朱高煦的儿子们,也和父亲一同遇害:“庶人死,诸子并死”。
然而朱高煦这一脉中,其实有一人生为世子,死有谥号,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他不死,应该有机会和朱瞻基掰一掰手腕。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瞻壑。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谁是朱棣长孙?朱瞻壑,汉王朱高煦嫡长子,生母汉王妃韦氏。对于朱瞻壑何时被封为汉世子,史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记载,目前推断为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初四日。
皇太子朱高炽剧照
就在这一日,为期近两年的夺嫡之争终于暂告段落。朱棣的三子之中,嫡长子燕世子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嫡次子高阳王朱高煦、嫡第三子朱高燧则分别被册封为汉王和赵王。随后朱棣给各地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打了一个补丁:
诸王子未受封爵者,嫡长子封为世子,众子为郡王。—《明太宗实录卷三十》
身为朱高煦的嫡长子,既然老爹被封为汉王,那么朱瞻壑理论上也在同时被封为汉世子。笔者目前看到有一种说法,称汉世子的年龄比日后的明宣宗朱瞻基要大,他才是朱棣的长孙。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行冠礼时间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初十日,南京紫禁城华盖殿外,黑压压地云集了锦衣卫、礼部、鸿胪寺的大批官员、护卫。他们今天的任务既简单,又隆重:为皇太子嫡长子朱瞻基行冠礼。
华盖殿
所谓的“冠礼”,是指男子成年后戴冠的仪式,属“五礼”之中的“嘉礼”。供奉官用缁纚为朱瞻基束发,随后戴上网巾,插上犀簪,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整个冠礼才算完成。
参与这次盛会的大佬如下:“定国公徐景昌持节掌冠礼,户部尚书夏原吉赞之,礼部尚书吕震宣敕戒”。与之相比,同日举行的朱瞻壑冠礼,就要简单得多:
是日,命汉王高煦世子瞻壑、第二子瞻圻冠于王邸。—《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皇太孙朱瞻基剧照
朱瞻基的出生时间是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行冠礼的时候十三岁。朱瞻壑、朱瞻圻同时行冠礼,说明他们的年纪至少和朱瞻基差不多大。朱瞻壑嫡出,朱瞻圻庶出,二人年龄相仿并没有什么问题。
有人据此指出,朱瞻壑的年龄很有可能比朱瞻基要大。因为冠礼非常重要,所以朱棣在当天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也因为冠礼非常重要,所以第一次要给到皇太孙,不能让其他皇孙喝了头啖汤。但考虑到他们年纪更大,所以放在同一天行冠礼。
史书记载
然而史书中虽然没有记录朱瞻壑的出生时间,但对于朱瞻基的身份却记载得非常清楚:“皇长孙”。
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橞剧照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将靖难大军放进城内,皇帝朱允炆走投无路,只能在皇宫奉天殿自焚殉国。四天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废除建文年号,称今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年为永乐元年。
在整个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世子朱高炽和高阳王朱高煦为了争夺皇太子之位,在北京斗得不可开交。而到了年底,朱棣突然召朱瞻基来南京,事实上已经向外界传递了新太子人选的信号。
癸亥,皇长孙奉命至自北京,赐其从官指挥顾能等钞有差。—《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五》
明成祖朱棣剧照
我们都知道,按照古代的规矩,嫡长孙未必是孙辈中年龄最大的,但长孙一定是。如此一来,朱瞻基和朱瞻壑之间究竟谁的年龄大,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是皇太孙的威胁吗?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逝。朱棣心中一直想着迁都北京,所以并没有将爱妻葬于南京,而是一直停灵于柔仪殿之中。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的时候,长陵落成,朱棣命汉王朱高煦护送梓宫赴北京安葬,汉世子朱瞻壑也在随行行列。次年春天,汉王不顾老爹的挽留,打算返回南京。朱棣提出你实在要走也行,把孙子留在我身边。没想到朱高煦还是不答应,让老头子极为生气。
上顾高煦曰:“汝必欲去,世子宜留侍朕。”高煦曰:“亦欲以归进其学。”上默然。至是陛辞,礼部尚书吕震奏诸司分官送之,上不答。—《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汉王朱高煦剧照
也正是因为这段记载的存在,让很多人有了那么一丝联想:朱棣是不是更偏爱朱瞻壑?毕竟当时朱瞻壑、朱瞻圻兄弟俩都在北京,皇祖父却只想留世子一人而已。或者再说得直白一点,朱瞻壑有没有可能威胁到朱瞻基的地位呢?
朱瞻基的待遇
虽然史书上对朱瞻壑的记载近乎于无,看上去很难比较他和朱瞻基谁在朱棣心中分量更重。但实际上我们捋一捋朱瞻基所享受到的待遇,就可以发现双方之间的差距十分悬殊。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朱瞻基出阁就学,他的老师是太子少师姚广孝。姚广孝就是道衍和尚,辅佐朱棣靖难成功的顶级功臣。朱瞻壑的老师是谁我们不知道,但绝不可能比姚广孝还要厉害。
黑衣宰相姚广孝剧照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一月,朱棣认为朱瞻基虽然“上天赐庆,笃生异质”,但仍然需要假琢磨之力以成圭瓒,所以又为他配备一个导师天团,名单那如下: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黄淮,翰林院侍讲杨荣、杨士奇、金幼孜,都是朝中的文武重臣。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第一次巡狩北京,朱瞻基随行。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征漠北,朱瞻基奉旨留守北京。这一次留守时间接近半年,朱瞻基处事得体,大受皇祖父的好评。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征漠北,已经是皇太孙的朱瞻基从行。这一次出征,朱棣将生平所学几乎倾囊相授,这也是朱瞻基日后敢于御驾亲征平息汉王之乱的底气。
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黄苔素朱瞻基剧照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四月,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专门用来随侍皇太孙。这支皇太孙亲军拥有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兵力达二万五千余人,五倍于普通卫所。
汉王失势
自不顾父皇挽留,赌气回南京之后,朱棣、朱高煦父子之间就已经产生嫌隙。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五月,皇帝敕谕汉王,将青州选定为他的封国。
当年册封大典结束以后,朱高煦拿到的封国是云南,让这位靖难功臣暴跳如雷,喊出了这么一句话:“我何罪!斥万里。”
贬低汉王剧照
汉王殿下撒泼打滚,就是赖在南京不走,朱棣心中愧疚,也就听之任之。但这次朱高煦做得决绝,伤了老父亲的心,所以立刻打发他去青州。汉王还想耍赖,朱棣立刻拿出他连世子都不肯留在自己身边说事,可见皇帝心中的愤怒。
复赐敕曰:“既受藩封,岂当长在侍下?前封云南,惮远不行。与尔青州,今又托故。如果诚心留侍,去年在此何以故欲南还?是时朕欲留尔长子,亦不可得。留侍之言,殆非实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辞!”—《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岂当长在侍下”,本来就是一句托辞,老三赵王封国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但直到朱棣驾崩,他都没有之国。说到底,这一次就是皇帝对老二失望透顶而已。不过话虽如此,朱棣对朱瞻壑还是相当不错,让保定侯孟瑛、吏部右侍郎师逵去青州督修汉世子府。
明成祖朱棣剧照
感受到危机的朱高煦“私造兵器,阴蓄异志”,最终被朱棣下旨削去汉王府左、右二护卫,然后封国改为城小墙矮的乐安州(今山东惠民)。我们要知道一点,此时汉世子朱瞻壑依然在世,但影响朱棣的决定了吗?没有!
结语: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八月三十日,汉世子朱瞻壑在乐安州去世,年仅二十三岁。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朱棣极为伤心,辍视朝三日,赐谥曰“懿庄”。史书在这里记载了朱棣对这位皇孙的评价,我们来看一看:
上叹曰:“此儿虽循良,使不死,亦终不能匡救其父也。”—《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
循良就是善良的意思,其实老皇帝的态度很明显,朱瞻壑是个好人,但不可能对他的父王有约束作用。对于朱瞻基,我们可以说史书上朱棣对他的喜爱,有后天加工的可能性,但他从皇长孙一直到皇太孙,所享受的待遇从来都是独一无二,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朱瞻壑年龄大于朱瞻基,后者依然是地位更高的皇嫡长孙。而且自从设立了皇太孙亲军,汉王这一脉就已经毫无机会了。纵使朱瞻壑不死,也无法威胁到朱瞻基的地位,无非到时候逍遥城之内的冤魂在多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