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飞:能啃“硬骨头”的技术工匠

古城瑶 2024-07-18 14:45:00

每天穿梭在生产现场、巡视各种机械设备、解决各类疑难问题……提起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机电科副科长朱荣飞,工友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设备坏了,第一个想到他”“别人不能修的设备,他来想办法”“遇到难题,他带着大家解决……”信任和赞扬的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钻研,朱荣飞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热爱,扎根机电设备运行一线实干、摸索、攻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记者见到朱荣飞时,他正在湿法车间与工友们一起进行减速器拆装维修。作为川恒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朱荣飞在工作中思维敏捷、敢想敢做、精益求精,勇挑技术上的重担,敢啃技术上的“硬骨头”,他带领团队勇闯技术“无人区”,为公司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机电科副科长朱荣飞说:“这是我们溶解槽的一根搅拌杆,像这种搅拌杆我们有六根,前期我们使用这个搅拌杆桨叶连接的这个支座,它强度不足,经常开裂,每年我们会花很多的人工和费用来维修这个搅拌杆。”

公司磷酸生产搅拌器的材料为双相不锈钢材料,其具备强耐酸和耐磨性,可满足磷酸生产中强腐蚀性的过流部件材质要求,但这类材料之前在焊接上存在一些缺陷,易发生开裂现象,致使搅拌器使用周期仅1年。朱荣飞通过对该材料进行分析并查询相关标准,针对搅拌器制订并实行了专项焊接技术方案,另外通过对搅拌桨强度核算,提出了对搅拌桨改进的措施和方案并进行优化,使搅拌器正常使用期延长至2—3年,折算每年节约搅拌杆更换或维修等相关成本费用达48万元。

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机电科副科长朱荣飞说:“改造了过后,现在我们的所有搅拌杆,每年像这些地方基本上就不用维修的,从我们维修工作量来说,这大大地降低了我们维修工人的工作量,这是第一个,这二个是对我们生产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朱荣飞说,他们解决一个难题或攻克一个技术,可能需要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要经过不断地拆装、试验、对比、分析、摸索……反反复复。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在朱荣飞看来,只要多想多思、多看多学,肯花力气下功夫,善摸索能创新,问题终究不是“问题”,而在取得成果后的那份成就感,也让他充满动力和信心。

朱荣飞说:“我们这个工艺条件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有很多问题它不只是单独的一些设备的问题,它可能因为我们的工艺介质这块的变化,包括环境甚至是我们的供应商一些材质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我们生产的设备,它会朝着一些劣势的趋势进行发展,这是我们不能预料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从材料、工艺,甚至在生产的操作上,多方面地找原因,有时我是觉得比较头痛的,但是作为技术管理,我觉得它始终是有原因的,我始终坚持只要我们敢于摸索,去用我们的理论结合实际,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

每天朱荣飞都会到生产现场巡视,为机械设备“把脉问诊”,而他停留最久的,总是那些急、难、忧、重的地方。遇到关键问题,同事不懂的,他耐心指导;同事搞不定的,他来琢磨解决,大家都形象地将他比作车间的“定海神针”。

在自身技能不断提高的同时,朱荣飞还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积极担负起授业带徒的责任,将关键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技能人才。

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车间设备技术员罗加伟说:“他的专业能力很强,对我们车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有不明白的问题,都去询问他,然后他都为我们进行解决,在车间,我们遇到技术性的难题,他都会去寻找资料,对我们提供后续的支撑,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业精于勤,技精于专。入职公司15年来,朱荣飞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一步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支撑着朱荣飞一路向前。多年来,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聚力攻关,为公司生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胜枚举。他累计5年荣获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员工”称号,2021年荣获“黔南州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川恒集团“2018年度优秀科技项目”《15万吨/年半水—二水湿法磷酸技改工程项目》和《磷酸一铵提质项目技改工程中脱硫脱氟改造项目》,他也是主要参与者。

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机电科副科长朱荣飞说:“现在公司把我已经培养成一个熟练的技术业务人员、技术骨干,我就应该要承担起这个责任,那么作为我负责的设备管理这一片区,我一定要对这些设备的一些异常问题很清楚,要多到我们的车间去了解情况,要去对我们车间进行技术支持,给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促进我们公司生产,首先就是把我的设备管好,让它服务于我们的公司,服务于车间,让我们的产量达到最大化,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做的,同时我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争取能够为公司解决更多技术问题。”

0 阅读:0

古城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