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我的学生时代·高校食堂往事·其五】。
既然之前我们一直在聊“红烧肉”,不妨借机再聊聊学校的建筑。
我们学校赫赫有名的“红烧肉”食堂,正门口的顶部,并没有其他学校“俗气”的“一食堂”“二食堂”等这种标识,而是四个鎏金大字——“食色 性也”!
你听听,多么有内涵!
到底是我们校长的题字,非同一般!
但是,根据校史馆馆藏资料的说法,兴建新校区时的这位校长,给食堂的题字,其实是“食色香味 性也”!
也不知道是不是工程队把题字焊接在门口头“划了水”,还是因为甲方结算不爽快,总之,“香味”二字没焊接好,某一天凌晨4点04分居然掉下来了!
还好是凌晨,没有砸到学生,也没有砸到花花草草,更不会影响到躲在草丛中的男男女女——理论上也不会有男男女女凌晨躲在学校的草丛里吧!
总之,【香味】就从我们的食堂轰然坠地!
发生这个“意外”的时候,题字的校长还在任,据说校长祖上乃是明嘉靖朝皇家方士,玄而又玄的上古奇门遁甲之法几百年间一直通过直系血统秘传,于是,他觉得这种蹊跷可能是个“神谕”,觉得仅仅剩下了“食色 性也”,很有深意!
于是,惩戒相关责任方也只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毕竟,没有人受伤,也没人把这种事儿捅到社会去——差不多得了!
嗯!想想看,有哪个学校能把《孟子》中【告子】的观点,如此正大光明地提醒众人?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就应该走在时代的前端,这样才能引导新生代推陈出新!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而言,“食色 性也”也不是什么需要回避的内容,根据马斯洛先生的五级需求理论,食与色恰好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两大生理需求,食是保证自身个体的存在,色则是物种的延续!
如此想来,几千年的古人比这位名叫亚伯拉罕的先生更早看穿了【人性】——暖饱才能思淫欲嘛!
瞧,“食色 性也”又是一种“融汇古今、中西合璧”!
我们这些学生不得不打心眼儿底佩服首任校长的眼光、学识与魄力!
额外提一句,【香味】二字再也没在这座宏伟的食堂出现。
当然,这位题字的校长看着新校区慢慢建起来期间,并不是全盘接受那些声名显赫的布局规划师和享誉盛名的建筑设计师的想法。
像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造型,就源自这位校长的划时代构想。
校长提议,图书馆建成一个中心有圆形花园的标准正方体建筑。
说的形象一些就是一个正方体再挖去一个等高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圆半径应是正方体边长的二分之一。
据说,这是校长某天失眠,彻夜难眠的他想到了自己苦难的奋斗史,有些心中的苦闷宛如骨鲠在喉——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来。
而他的夫人和子女都不在身边,凌晨时分想寻个人诉说恐怕都难有倾听者,遂在客厅踱步。
不经意间,校长瞄到了陈列柜上的古铜钱收藏册,烦闷之余,拿起来随手翻开一页,全是孔方兄,不由得想起许多学者都说这铜钱的外圆内方象征着东方人的行事原则,虽然外面看似圆滑,内心却是自知有方正的原则。
校长一转念,就想到了自己年轻时遭遇到的那些居心叵测者,真可谓是外方内圆,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内心的道德已经沦丧到与圆无异——看上去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紧接着,校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其他人肯定会对校长这种奇怪的想法和莫名其妙的数字表示十分不解。
其实以校长的地位,无视任何反对意见也可以。
但是呢,他很诚恳地解释道:
“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之说,这正方体的正方形基座,就相当于【地】,这其中圆形的花园就象征着【天】,因为坐地才能观天,这方形中嵌了一个圆以示【地中含天】。
当然,如果圆形的地基上造一个立方体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远天望地】,但这造型恐怕就不那么好看了!“
校长还补充说:
“易经中有‘乾‘、’坤’二卦,分别意指‘天‘、’地’,且乾卦为‘一’,坤卦为‘二’,所以,这就是正方形边长须是圆形半径两倍的原因。再者,这‘乾’表‘阳’、’坤’表‘阴’,可表男女、可示福祸、可意哭笑等等,阴阳、昼夜、寒暑、上下乃至世间诸事皆是这般一正一反相辅相成,看似一双,实则包含万物!”
不管校长祖上乃是明嘉靖朝皇家方士的说法是不是真,但校长对易经之类的东西肯定是有些研究的。
不料,有“好事者”提出一个问题:“这么一来,那不就像个井了吗?走在花园里仿佛坐井观天了吧?“
校长微微一笑:“这正是另一层用意所在,有【坐井观天】的错觉,才有助于告诫人们不要只限于固步自封的自我世界,要尽可能多地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统一,知行结合才有助于【完人】的形成,这样的寓意不是显得十分深刻吗?”
面对这中华古老文化展现无遗且寓意深刻的造型概念,这位提出反对意见的“好事者”顿时哑口无言。
后来,这座象征“天地”的图书馆就这么成为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
想当年,我查阅校史馆的这些馆藏资料时,真是目瞪口(狗)呆啊!
后来长大了,各种裤衩子造型、BRA造型的“先锋建筑”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顺带再补充一个校园灵异事件。
说等新校区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后,某天校方领导聚餐,那位曾经就图书馆造型提出反对意见的“好事者”,在饭局中途突然上吐下泻,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对其多次洗胃后发现排毒效果不佳,又采用灌肠的方法进行排毒,其过程令其苦不堪言,最后幸无大碍。
令所有人奇怪的是,同样的菜肴同样的酒水,仅他一人出现不良反应。
不仅如此,这位“好事者”转危为安后,居然又遭遇了挂水时有相当量的空气进入静脉的罕见事件,还引起急性肺栓塞,一度休克,所幸急救及时,捡回一条命。
之后整整一年,这位“好事者”都平安无事。
寒假结束后,这位“好事者”又遭遇一件至今都无法解释的怪事。
有一天比较忙,这位“好事者”快到晚上8点才来到学校的停车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被一只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杂毛脏狗咬伤。
他随即高烧,送至医院后无论怎么打针吃药都发热不退,就在医生束手无策建议转院的时候,竟然奇迹般地突然好了。
遗憾的是,从此,他的一只耳朵完全失聪——会诊的诸多医生无法解释永久性损伤是怎么发生的,更甭说治愈了。
反正,根据“杂毛脏狗”这一描述,保卫处一开始推测这只狗应该来自校外——弄不好是跟着给食堂运蔬菜的车一起进来的,毕竟,虽然学校有时政风堪忧,但学风和教风还是可以的,既然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及住校教职工养宠物,加之在此类违禁事物上的查处力度够大,断然不会有人愿意因此被学校开除。
那么,这只狗是什么时候以怎么样的方式溜进校园的呢?
保卫处全体都十分好奇。
于是,大家心想,既然逃过了众人的“火眼金睛”,总不会逃过校园各处的摄像头吧!
带着“恐怕是那时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想法,保卫处几乎翻看了所有的监控视频,大失所望的,或者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仅是停车场的摄像头,连学校其他角落的摄像头(如偷偷放在厕所里的),都没有记录下这条“杂毛脏狗”的任何影像。
还有一点,当天停车场的两个摄像头,其中一个恰好坏了,好的那个存在拍摄死角,“好事者”和他的车被一辆大巴挡住了视角。
总之,一切的巧合太“假”了。
但,这位被狗咬了的“好事者”作为校方领导,是不可能说谎的,被狗咬伤的血痕是的确存在的。
反正,这位当事人闻知后,脸上满是止不住的惊恐,好像是明白了什么,很快就辞去教职,据说从商去了。
这个校园“灵异事件”连同另一件更诡异的事件是先后发生,据说,这两件听上去匪夷所思却真实存在的事情,可能相互独立,也可能相互关联,最后大家口耳相传,终于让全校师生发自肺腑的不安,诡异和恐惧的氛围随即笼罩整个校园长达一周。
不过,这两件事之后,学校再没发生过什么蹊跷的事儿,大家慢慢地也就当无事发生了。
当然,这些事儿在学生中还是当做“精神遗产”一届届地传,像我就是从一位学姐那儿听来的。
对了,为了缓和氛围,这里不妨聊一些“冷知识”。
其实“图书馆”本是个外来词,由梁启超先生于1896年根据日语翻译而成。
历史上吧,最初是东学西渐,然后是西学东渐,颇符合物理学中所强调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还有“东学悉鉴”。
托日本国门被美国佩里舰队轰开的福,以1852年“黑船事件”为首开始的一系列变动算是为日本近代历史转折点的“明治维新”做足了铺垫。“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强国,让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天朝上国”国民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自己曾经的学生以借鉴救亡图强的方法——很多进步人士去那里求学,无数书籍带着新思想被翻译后传入中国。
时至今日,从日文移植到汉语中的词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司空见惯,例如:
图书馆、俱乐部、低能儿、财团、人权、主义、指导。。。。。。
更不用说现代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萌”、“宅女”、“耽美”等词语。
对比曾经的“遣唐使”以及著名的“大化改新”,好像也说明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东方民族极为推崇的交际方式。
只可惜当年世祖忽必烈没有【成功】将远东诸岛悉数归为元朝领土——有想过“神风”的来历吗——否则,既没有几百年后仍在延续的恩怨纷争,现在的国人也不至于可供选择的境内度假岛仅是那么几个。
您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