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第一股”,暴涨1565亿!

侃见财 2024-11-07 02:15:49

两年十倍,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上演了一出绝地反击。

站在AI的风口之上,寒武纪总算是暂时摆脱了危机。

但从长远来看,不管概念如何火爆,业绩才是最终的归宿。且从寒武纪目前的财务表现来看,其丝毫没有扭亏的迹象。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如果风口过后,寒武纪依旧没能抓住机会实现扭亏,那么等待寒武纪的,大概率将会是被资本市场再次“抛弃”。

当然,市场也并非没给过寒武纪机会,只是上一次机会它没能抓住。

众所周知,寒武纪曾是国内芯片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其明星创始人陈天石,也曾让行业给予了厚望。作为芯片行业的天才人物,创始人陈天石与哥哥陈云霁创业之初,就被市场密切关注。而陈天石能快速入行,与其哥哥也有很大关系。

2015年,陈天石与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由于当时这个项目比较超前,所以商业化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直至2016年,有了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的加持,陈天石才与中科院共同成立了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后,其很快就获得了华为的青睐。

当时,华为市场团队找到了陈天石咨询AI与手机智能芯片的结合可能性,这给了陈天石很大的启发,于是他将前期的芯片调整之后,卖给了华为。搭上了华为之后,寒武纪开始一路顺风顺水。2017年9月,华为在德国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由于其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寒武纪也由此一战“封神”。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寒武纪主要收入全部来自IP授权,而这也给日后的“坠落”埋下了祸根。

2020年,一时风光无二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AI芯片第一股”,但悲剧的是,上市不久之后,寒武纪就失去了第一大客户华为。此次事件给寒武纪造成的影响,其实到现在还没能消化完成。

也是因为营收增长受限,寒武纪的股价由此开启了长达两年的下跌周期,跌幅一度超过了80%。但幸运的是,摇摆在危险边缘的寒武纪,等来了全球AI的风口。

在全球AI的风口之下,寒武纪也重新得到了资本的青睐。根据统计显示,自2022年中旬以来,寒武纪从最低46.59元/股(前复权)两年时间暴涨至最高503.33元,涨幅超过了1000%,市值暴涨超过了1900亿元。截至最新收盘,其距离最低位依旧暴涨超过了1565亿。

目前,寒武纪的危机暂时解除,但连续亏损的业绩却成了寒武纪绕不开的结,如果不能顺利扭亏,那么风口过后寒武纪的“泡沫”也会被迅速刺破。

连续亏损

翻开寒武纪的财报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且巨大的研发投入,是其长期亏损的根本原因。

而让寒武纪雪上加霜的是其营收规模的原地踏步。

根据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寒武纪的营收分别为4.44亿元、4.59亿元、7.21亿元、7.29亿元以及7.09亿元。也就是说2021年至2023年,寒武纪的营收一直原地踏步,并且还有下滑的趋势。

反观净利润,2019年至2023年,寒武纪分别亏损11.79亿元、4.35亿元、8.25亿元、12.56亿元以及8.48亿元。

根据寒武纪财报显示,2024年中旬,寒武纪业绩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上半年营收为6476.53万元,同比下降超过43%;净亏损5.30亿元,亏损幅度并未收窄。

由此可见,亏损已成寒武纪的常态,且由于加息周期的影响,市场的融资难度大,也让寒武纪站在了危险的边缘。

长期的亏损加上营收的滞涨,寒武纪的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寒武纪的经营现金流分别为-8.73亿元、-13.30亿元以及-5.96亿元,尽管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亏损幅度有所减少,但今年情况似乎又有些恶化。

根据2024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寒武纪经营现金流为-6.31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6月末,其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下了13.83亿元,环比减少25.71亿。

对于寒武纪而言,尽管AI的风口再次让寒武纪摆脱了危机,且AI的浪潮给了寒武纪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长远来看,市场对公司的考验最终还会回到业绩上来。以全球芯片龙头英伟达为例,今年上半年,英伟达实现营收560.84亿美元,同比增长170.95%;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14.80亿美元,同比增长282.41%。

也就是说,尽管英伟达涨幅巨大,但是其业绩匹配程度较高。而寒武纪目前的业绩,实则很难支撑其目前的市值。另外,寒武纪自成立至今,从未实现盈利,其不断通过融资的方式维持企业的生存。在上市之前,寒武纪先后进行了6轮融资,募资总金额达46亿元。若算上IPO的募资额,其累计募集资金更是高达71亿元。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寒武纪如果不能快速扭亏,并且扩大营收来源,那么未来风险将是比较大的。

泡沫与未来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但这并不意味投资者风险偏好高。

寒武纪让投资者最为担心的问题,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毕竟此前的柔性屏巨头企业柔宇科技的失败,已经给了市场上了深深的一课。

自2020年寒武纪失去第一大客户时,机构就选择了用脚投票,因此,自2021年开始国泰君安、智石私募、国投宁波瀚高、长江招银、科大讯飞、北京纳远等多家机构开始陆续减仓,甚至清仓。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的逃离并未就此终结。趁着股价回暖,2023年下半年,寒武纪多位创投股东清仓式减持,并受到市场非议。

为稳住市场情绪,2023年9月,寒武纪曾发布公告称,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自愿承诺,到2024年12月31日期间将不以任何方式进行减持所持公司股份。但由于减持新规,上市时未盈利的公司,在公司实现盈利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3年内不得减持首发前股份,第4年、第5年存在减持比例的限制。

因此,寒武纪实控人陈天石的不减持承诺显得多此一举。

2024年7月26日,寒武纪抛出了一份股份回购计划。根据公告显示,寒武纪拟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回购不低于2000万元,不超过4000万元的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297.77元/股,回购股份则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侃见财经认为,对于一家近2000亿市值的巨无霸企业而言,不超4000万元的回购计划,对于股价很显然难以起到真实的支撑作用。

今年7月,新浪科技还曾报道称,寒武纪智能驾驶芯片业务行歌科技大裁员。新浪科技指出,寒武纪智能驾驶芯片业务新项目已经暂停,同时软件部分裁员近半,硬件部分也只保留下少数员工“善后”。这是寒武纪自2023年4月大裁员后再次被曝裁员。

新浪科技采访业内人士,该人士表示,寒武纪现在的思路跟大多数云厂商的路径挺像,但公司似乎不具备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做这些系统性的工作。

侃见财经认为,不管现在AI想象空间有多大,寒武纪都需要回到业绩的考量上来,如果不能用业绩支撑起自己的基本盘,那么现在的市值也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寒武纪不能有效抓住这次AI的风口,那么未来其大概率将会比2023年的处境更为艰难。

另外,侃见财经注意到,近半年一共有11家券商给寒武纪给出了评级,其中6家给出了“买入”评级,5家给出了“增持”评级。

1 阅读:1556

侃见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