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长城汽车老板魏建军又“开炮”了。
魏建军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内卷,尤其是今年表现得更加突出。
“假如定义高质量发展干死一个算一个,血淋淋的叫高质量,那今天就不要谈了。”
此外,魏建军还提到,资本参与太多会导致行业变形,鼓励行业公平竞争,同时企业也要遵纪守法,互联网信息混乱、水军横行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负担。
魏老板说这番话,背后的意思很明确:
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公平竞争,把眼光放到外面,大家一起努力搞技术创新,把中国汽车卖到海外去,而不是内卷、内斗。
至于到底是不是意有所指,有没有针对某些友商的意思,很难让人不展开联想。
毕竟前段时间长城刚举报完比亚迪,理由是比亚迪违规使用常压油箱,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如今长城汽车老板再次“开炮”,明确表示“高质量发展不是干死一个算一个”,似乎有些含沙射影的味道。
只不过,如今比亚迪卖得越来越好,俨然一副国产汽车龙头老大的气象,相较之下,长城的表现则要逊色不少。
三次炮轰比亚迪
长城与比亚迪明面上的冲突,起于今年5月份,长城汽车发布了一则《声明》。
这则声明内容简单粗暴,长城汽车向有关部门直接举报,比亚迪两款车型违规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污染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按理说,这份投诉问题不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
但该声明的发布有两个蹊跷之处:
一是该举报材料的递交时间是4月份,足足一个月后才被长城汽车主动曝了出来;
二是长城汽车发布该声明的当天,“恰巧”就是比亚迪某车型的发布会,是长城的主要竞品之一。虽然不好说长城究竟是有心算无心,还是真的无意为之,但这两家的梁子算是就此结下了。
第二次炮轰,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500万辆,搞了一个发布会,比亚迪把各国产汽车品牌家的产品放到了演讲台上。
紧接着,王传福上台讲述这些年来比亚迪造车不易,情不自禁泪洒现场,喊出口号“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但这一幕引来了长城汽车CTO王远力的不满,在社交媒体发文称:
“中国汽车企业必须直面竞争的现实,不要道德绑架的在一起,商业还是要用商业的逻辑来解决,如果只是口头上强调在一起,那一定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那还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坦白来说,无论长城汽车所言有没有道理,这种情况下发出这样的言论,显然是不太合适的,最终也确实受到了无数网友吐槽,白白给比亚迪打了一波助攻。
但王远力作为CTO,可能更多出于“理工男”的技术思维考虑,没过多久又对比亚迪发起第三次“炮轰”:
“编织再‘大’的格局,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慌张。”
事情到这里,总算告一段落,两家车企结怨也是越来越深。
所以从这两家公司的“恩怨纠葛”来看,这次长城汽车魏老板发言,显然也是其来有自,指向性相当明确。
为什么长城要杠上比亚迪?
有人可能会疑问,国产汽车品牌这么多,为啥长城偏偏要跟比亚迪对上,两家是不是有仇啊?
其实真说起来,两家哪怕是“无愁无怨”,关系恐怕也不会太好,所谓“同行是冤家”,长城与比亚迪旗下的不少产品都是互为竞品,差不多就是你多卖一辆我就少卖一辆的关系。
更别提这几年比亚迪销量一路狂飙,连特斯拉都甩到了后面,长城的业绩表现相形见绌。
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长城2023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实现营收699.7亿元,同比增长12.6%,同期归母净利润13.61亿,同比下滑了75.7%之多。
反观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601.2亿元,同比增长72.7%,同期归母净利润109.5亿元,同比增长204.7%。
两家车企差距越拉越大,长城汽车要炮轰比亚迪,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以前两家公司还是有些“感情基础”的。
早在2016年的时候,比亚迪就注册了“魏”的商标,布局自己的“王朝系列”,提前做了一波商标保护。
巧合的是,同年11月长城发布了“WEY”品牌,以老板魏建军的姓氏“魏”为名,一开始叫“魏派”,后来改成了“魏牌”。
等到2021年4月份,比亚迪将“魏”的商标转给长城,次年长城投桃报李,又把“登陆舰”的商标转让给了比亚迪,一时间成为人人称道的车圈美谈。
至于之后的事情,我们大家已经很清楚了,双方各种互掐,矛盾不断激发,短时间内想要握手言和已经不太可能了。
写在最后:
换位思考,其实长城和比亚迪都没有错:
比亚迪说“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所有中国车企都应该明白,现在正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关键时候,当务之急是联起手来把合资品牌干倒;
长城汽车想要共同竞争、共同进步,对国产汽车发展也是好事,对任何行业来说,良性竞争都是必要的。
只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竞争还是要停留在良性竞争范围内,如果昏招频出,受损害的还是国产汽车行业整体发展。#鲲鹏计划#
长城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所以只能在嘴上用劲了,真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