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也会“中风”?致命的危机——缺血性肠病

慕梅评健康 2024-10-14 21:52:48

“哎呀,医生,痛死我啦!”

这是我们科室朱书渊副主任医师会诊时病人对他说的话。

原来这是一位83岁高龄的糖尿病患者,前一天吃完早餐后突发左下腹疼痛,并出现了便血症状,为粘液血便,色鲜红,具体量家属无法估计,半天之内共解了8次,当地诊所测体温38.3℃,予以抗感染及补液治疗后,今日疼痛未见好转,仍有便血。

随即家里人呼叫120将其送到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当即予以抽血及完善腹部CT检查,并请消化内镜中心医生会诊。异常血结果及腹部CT平扫结果如下:

朱书渊副主任医师仔细询问病史及查看了该患者的检验检查结果,考虑患者直肠、乙状结肠及部分降结肠肠壁水肿增厚,提示存在肠壁血运障碍可能。

随即收治入院治疗,嘱患者禁食,并进行结肠镜检查。

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如下:

结合结肠镜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缺血性结肠炎)。最后经过2周的抗感染、止血、扩血管补液及营养治疗后,最终康复出院。

何为“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部分肠段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肠缺血性改变,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结肠炎。急性肠系膜缺血主要为小肠缺血病变,而缺血性结肠炎主要为结肠缺血病变。据学者统计,该病的几种类型中急性肠系膜缺血占45%,慢性肠系膜缺血占5%,缺血性结肠炎50%,尤其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多见。

引起肠粘膜缺血的原因有哪些?

1.血管病变

腹腔血管性病变是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基础,尤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2.血流改变

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休克、感染、外伤等造成的血流减少。

3.血液的高凝状态

一些血液性疾病如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放化疗后等造成血液粘稠度的增加。

4. 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粪块嵌塞、肠道占位、肠梗阻等使肠壁压力增大、血供不足也可诱发本病。

什么情况需要警惕?

一、危险因素:

1、高龄: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

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这类人群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血栓形成,导致肠道缺血。

二、临床表现:

1、急性缺血:病情进展快,表现为突发的持续性腹痛,可为中上腹或左下腹疼痛,伴有便血或呕吐咖啡样物,结肠缺血还可出现排便紧迫感,严重肠坏死时出现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发热等。

2、慢性缺血: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中上腹痛,常因惧怕进食后腹痛而进食减少,导致体重明显减轻,也可有腹胀、腹泻等症状。

如何诊断“缺血性肠病”?

朱书渊副主任医师表示三维重建动态CT血管造影术(CTA)对肠道缺血诊断准确率高达95%-100%,被推荐为肠道缺血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术虽然是诊断金标准,且能够行血管再通治疗,但因其为有创操作,通常不作为首选的检查。

但是当缺血累及结肠时,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有效手段,疾病早期可仅见黏膜充血、水肿、红斑和黏膜质脆,随着病变的加重可出现广泛糜烂、出血、溃疡和肠腔狭窄,暗紫色肠黏膜伴紫蓝色出血性结节常提示坏疽,沿结肠纵轴分布的孤立线性红斑伴糜烂和/或溃疡是较典型的表现。

因此当怀疑有缺血性结肠炎时,在稳定患者病情后需积极完善结肠镜检查。

朱书渊副主任医师在为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

如何治疗“缺血性肠病”?

1、内科治疗:早期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扩张血管、抗凝、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或缓解。

2、介入治疗:针对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晚期缺血征象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疗,可行溶栓、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

3、手术治疗:仅在内科治疗无效且发生肠坏死时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

如何预防“缺血性肠病”?

本病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因此,要积极控制及治疗原发病。多吃蔬菜,多喝水,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的发生。若出现大便潜血阳性、血便、腹部反跳痛、肌紧张等肠穿孔、肠梗阻的表现,应警惕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该病往往进展快、发病迅速,应立即到医院救治。若出现腹痛、间断便血、肠排空障碍(表现为腹胀、排便次数减少),应警惕慢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作者: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胡想成医师

0 阅读:45

慕梅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