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新曝光:购物卡竟成不法分子洗钱的新工具。

纪百事 2025-04-22 17:21:43

2024 年秋末的一个周末,江苏邳州的张秀芳阿姨正坐在社区长椅上刷手机。退休后她总琢磨着找点轻松的活儿贴补家用,一条 “零基础学配音,日结 200 元” 的广告突然蹦出来。添加客服后,对方一口一个 “张老师”,夸她声音有 “亲和力”,接着发来了 “试音任务”—— 说是为儿童读物配音,需要先购买面额 1000 元的超市购物卡作为 “流程验证”。张阿姨犹豫着用退休金买了第一张卡,拍照上传卡号密码后,果真收到了 20 元 “佣金”。尝到甜头的她没多想,当客服说 “批量任务佣金更高” 时,竟连着买了 74 张卡,直到收到银行短信通知余额为零,才发现客服早已拉黑了她。

几乎与此同时,山东德州 “万家乐” 超市里,经理李红梅正为一笔大订单高兴。两名穿西装的男子说要给员工发福利,一次性购买 20 万元购物卡,还主动出示了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对公账户信息。李红梅按流程登记时,对方笑着说:“都是老客户了,走个快捷通道吧。” 她便默许了现金交易,还按要求把卡号密码发到指定邮箱。两周后,公司账户突然被外地警方冻结,她才知道那两名男子是诈骗团伙成员,买来的购物卡被用来清洗电信诈骗资金 —— 骗子拿到卡密后,在二手平台以 7 折火速抛售,资金经多个 “卡商” 账户周转,最终流向了境外赌博网站。

这类新型骗局的隐秘之处,在于将购物卡变成了洗钱的 “隐形通道”。诈骗分子盯上的正是其 “不记名、易流通” 的特性:面对个人受害者,他们多以 “兼职刷单”“高薪招聘” 为诱饵,利用中老年人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较低,尤其是对超市购物卡这种 “看得见摸得着” 的载体缺乏戒心,诱导其购买后骗取卡密。张阿姨回忆,客服曾发来 “盖着国徽的红头文件”,称项目由 “商务部监管”,“我想着国家背书的事儿总不会假,哪知道文件都是 PS 的”。而针对商家,骗子则伪造资质批量购卡,利用部分商超对大额订单审核不严的漏洞,让购物卡成为连接非法资金与合法消费的桥梁 —— 李红梅超市卖出的卡片,有的被用来在电商平台抢购黄金首饰,有的被拆解成虚拟币在暗网交易,整个过程如同给赃款套上 “隐身衣”,让警方追踪起来难如登天。

公安部的统计显示,2023 年全国涉及购物卡的洗钱案件同比激增 180%,受害者中 55 岁以上人群占比达 63%。这些案件的话术设计极其精准:先用小额 “甜头” 打消疑虑,再以 “任务超时需补单”“系统故障需激活” 等借口哄骗追加投入,像张阿姨这样的受害者,往往在 “已经投入这么多,不继续就前功尽弃” 的心理下越陷越深。而售卡环节的监管漏洞,更让骗子有机可乘 —— 按规定,单位购卡超 5000 元需实名转账,但骗子用伪造的公章和证件轻松过关,李红梅至今后悔:“当时要是坚持走对公账户,或许就能发现破绽。”

在邳州警方捣毁的诈骗窝点里,民警发现了成箱的空白购物卡、伪造的商超 POS 机,甚至还有专门制作 “担保合同” 的模板。一位反诈民警拿着张阿姨被骗的 74 张卡的复印件感叹:“每张卡都是一个陷阱,骗子把购物卡的‘便利性’变成了‘危害性’。” 如今,张阿姨逢人就说:“千万别信什么用购物卡做任务,卡密码就是钱,给出去就回不来了。” 而李红梅的超市也在门口贴起了警示:“大额购卡需实名转账,警惕异常订单。”

当暮色笼罩超市,张阿姨攥着剩下的几张购物卡站在公交站台,看着卡面上印着的 “便民利民” 字样,忍不住叹气。这些原本用于日常消费的卡片,如今在她眼里却成了警惕的符号。这场骗局留给人们的教训或许很简单:任何要求将现金兑换成购物卡并提供密码的 “好事”,背后都可能藏着看不见的陷阱 —— 毕竟,真正的便利不该建立在风险之上,而每一次对规则的坚守,都是守护自己和他人的一道防线。

0 阅读:3
纪百事

纪百事

分享热门话题 分享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