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隐藏的知识点:太平天国版干支纪年

渔人说文史 2025-03-13 11:22:18

偶然看了一眼《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就是教科书里收录了的那张。这图似乎并不奇特,不过细看之下,我注意到上面的一行字:“太平天囯癸好三年”,应该是刊刻的时间。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这纪年方式确实奇特,似乎是一种兼用。所谓兼用,也是历史上常见的纪年现象,例如全祖望《梅花岭记》开头的“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就是传统的年号与干支兼用。“太平天囯三年”很好解释,《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确实是立国的第三个年头,即公元1853年。

然而“癸好”二字,既不像年号,也不像干支。查稽之下,发现原来是“太平天国版”的干支。太平天国的历法和纪年,唤作“天历”,乃南王冯云山创制。金田起义后,冯云山于1851年制订,次年即颁行。“天历”是一部太阳历,类似于现行公历,出于篇幅,不细谈之。不过,在纪年上,天历又保留了中华传统,采用干支纪年。

南王冯云山

不过,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十分迷信(毕竟是宗教立国),又不完全了解传统,只认为干支纪年中的“丑”、“卯”以及“亥”寓意不好。丑不必说,“卯”在方言里谐音为“没”,“亥”音同“害”。于是,南王把“丑”改为“好”,把“卯”改为“荣”,把“亥”改为“开”。《天朝田亩制度》上的“癸好”,其实就是“癸丑”。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纪年其实仍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因素,只是改动了地支里的几个字,看起来就有些怪异。这种改版后的干支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被长期使用,即使1864年天京城破后,民间仍有使用者。时人丁葆和在《归里杂诗》中就写道:“不觉草茅忘忌讳,亥开丑好未全芟”,指的就是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还沿袭着“太平天国版”的干支。

另外,这种太平天国的干支用起来也有讲究,就是年数一般放在干支之后,例如前面的“癸好三年”,以及另一件著名文物,太平天国田凭上也写着“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壬戌拾贰年”。至于原因,只是清朝官方习惯将年数放在干支前,如前文“顺治二年乙酉”那般,清廷如此,反清的天国便反其道而行之。

太平天国田凭

最后说明,太平天国官方的“国”字写法,就是口里一个王,象征天王坐天下,比今天我们写的“国”字少了一个点。前文中我用了几处“囯”字,不是错别字,可别喷。

0 阅读:9
渔人说文史

渔人说文史

文以载道,兼贻诸君为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