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名和现在一样,也有跟风现象,而五代时期人名尤如是,搞得史书中常是几个字打转,读得人头晕。诸如安重荣,与之名字相似者就不少,甚至其中与之相关者也不少。
一、先谈安重荣其人
安重荣,可能很多人一时说不出是何方神圣,但他的名言“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大概熟习五代史的人都曾耳闻。
说出如此名言者,固非等闲之辈。安重荣是后唐、后晋两朝名将。他曾经入狱,按律当斩,其母奔赴洛阳申告,竟因此被后唐明宗李嗣源特地下诏释放。明宗如此惜之,足见此人实力。此后,安重荣官至振武巡边指挥使。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南下灭后唐而称帝。安重荣见后唐大势已去,遂臣服于石敬瑭,而后晋朝廷封之为成德节度使。虽然如此,他见这般割地称儿者也能称帝,内心不服,故而有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邪”之叹:石敬瑭也不过是借兵抢来的江山,那么他何不学当年揭竿而起的陈胜!
辽代壁画中所绘契丹人
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与契丹后,当地人心思归,时常有人逃回中原。安重荣深同情之,石敬瑭却迫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要求,将逃亡之民悉数遣回。幽云各地不服契丹统治的各族势力,纷纷投靠安重荣。
安重荣实力得以壮大,力劝石敬瑭抗击契丹,石敬瑭不肯,而石敬瑭也无法迫使安重荣顺从契丹。最终二者关系破裂,安重荣于941年率众反叛。其实,安重荣一方面是出于气节,反对石敬瑭卑躬屈膝,奴事契丹;另一方面,他也是借助众人对石敬瑭的不满,以期推翻后晋王朝,自立为王。
清人绘石敬瑭像
可惜,安重荣部将赵彦之平日对他心怀怨恨,阵前倒戈。安重荣猝不及防,此战大败,次年初被后晋将领杜重威擒杀,首级被石敬瑭献与契丹。
二、安重荣与五代人名
前面说到,五代时与安重荣名字相似者就不少,甚至其中与之相关者也不少。
安重荣是后唐、后晋两朝武将;有个叫安重诲的,是后唐李嗣源时的枢密使,曾经劝李嗣源饶恕安重荣之罪,但这两人看名字似兄弟,实则并无血缘关系;有个安重进,与安重荣几乎是同时代人,因有过而被李嗣源鞭打至死;最后还有个安从进,和安重荣共同举事反抗石敬瑭,结果失败。
安重荣、安重诲、安重进、安从进,是不是已经分不清了?造成如此之趣现象,首先当然是安姓在唐中后期及五代时的兴盛。上述四人中,安重诲与安从进可确认是沙陀族,而另外两人,与同时期更多的安姓名人,虽然世代居住在中原,也有极大可能存在北方游牧民族血统。毕竟安姓的崛起,与隋唐以来民族交融几乎同步,而安姓也是粟特人的“昭武九姓”之一,随着粟特人的活动广泛分布于当时的北方民族中。
其次,五代时期确实存在起名潮流。与如今满大街的“梓涵”类似,五代人名也有流行字,“重”、“荣”凑巧都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包括彦、延、崇、承、行、进等等,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有“五代人多以彦为名”之条,列出一堆带“彦”字的人名,比如后梁就同时有王彦章和谢彦章两位名将。
赵翼《廿二史札记》书影
至于原因,毕竟这些都是寓意不错的字,时人觉得好听也就都跟风取名,这是正常现象。另外,五代时期虽武人当道,但也是底层群众可以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时代。古代底层武人文化程度有限,起名也就容易跟风,只求好听(这与现代的“梓涵”不同,“梓涵”是当代人集体追求文艺气息的产物)。大量武人得以名载史册,自然使当时取名跟风的现象更明显地得以体现。
翻翻新旧五代史,也就不觉得撞名是什么尴尬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