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是处于什么生活水平,和那些发达国家差距在哪

杂菜斋说过去 2024-04-12 08:12:38

继续生活水平怎么比较的话题,生活水平和GDP是不一定挂钩的,那么国民收入或者国民可支配收入呢?这和生活水平一般来说挂钩吧。

答案是比GDP关联性强,但是也不一定完全具有代表性。

比如众所周知,我们的工资水准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水准差距还是很大,这点确实是事实,但又不完全是事实。

因为工资水准这种东西吧,是要和当地的物价人工挂钩的,而且还和汇率关系极大,这许多涉及内循环的本质和汇率的本质,另文详述。

这里简单的说两点,大多数人拿到工资是没办法跨区域消费的,虽然现在许多家电物件可以网购,但是吃饭,住宿水电依然还是要在本地消费,所以收入高低说到底和本地物价消费水平挂钩。加上汇率因素,实际上就更难比较两国的生活水平了。

比如在上海理个发和在纽约理个发价格差了几倍,但是理发的质量可能差几倍吗?肯定不可能,但事实上的差价是明显的,其实不如说,一些发达国家的收入是为了应付高昂的开支,实际上两者的生活水平没有收入差距那么大,甚至可能反过来。

而且这还是和一些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虽然人工高,但是基础性物价还算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工业品短板和某些因素,物价更高,就像我们90年代到新世纪10年代这段时间一样,一些不能自产的商品物价奇高,而自产之后价格就下降,大大的提高了生活水平。(比如汽车,我们自主品牌造车之前,合资车一款车型能卖十几年,还卖高价,就是个典型。)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该看什么呢?其实就应该看可结余收入。

打个比分,小张在A地工资10000,但是房租水电住宿也要10000,没有结余或者勉强能抠出500,而小明在B地工资5000,但是房租水电住宿3500,结余1500,这样看小张工资更高,但是结余反而是小明更有钱。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很多二三线乃至县城居民存款比一线的月光族多的原因,也是中国许多人为啥能到国外旅游的时候买买买的因素之一。

当然了,这个的前提是,两者享受的物质条件差不多,比如说小张月光,但是他开的是轿车,而小明有存款,开的是自行车,那种物质条件就没办法对比了,这就是当年中国和外国的情况,我们本身的物质条件差距很大,比结余就没有意义。

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建好了,物质条件上来了,也就是说,小张开轿车,小明也开轿车,小张能去大超市购物,公园遛弯,小明也是。小张家里的家电,小明家里也有,使用的设备也差不多,最多小张用华为苹果,小明用蓝绿大厂,但是本质上也差不多,而没有到一个人用智能机一个人用键盘机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就要比双方的结余收入了。

谁的结余收入多,谁才是真正的有钱,享受了同样的生活水平和服务,谁还能结余更多,就意味着谁能有更多的收入去投资或者消费。

当然,前提就是要享受到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和服务,不光是吃喝。

为什么基础设施很重要,因为基础设施和服务真的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的生活水平,我就不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外基础社会对比了。就像现在,要是一个地方道路坑坑洼洼,到处积水,出行没车,到了晚上就买不到东西,就算工资再高,结余再多,这个生活水平真的有限啊,像有些人外派到深山里去,工资再高没地方花,结余再多,生活水平不行那日子也难过。

但是呢,假如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就不一样了,我们这里不说一二线城市,就说一些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足够,娱乐设施足够,完全可以保持和一二线生活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结余,而一二线城市的近郊也是可以这样,发达国家的郊区也是,只要有车和发达的公路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又可以享受郊区的宽敞。

这也是为什么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大城市收入更高,但是依然有人愿意在小城市生活的原因,不是什么喜欢乡村的风土人情,就是同样的条件下,更有性价比。

尤其假如在小城市有房而大城市没房的更是如此,因为不管房租还是购房,都占据了大多数人日常开支的大头,要是没房租或者房贷支出,许多人就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消费了。

这点在房价一直增长的以前还不明显,在房价平稳的现在,很多人放弃购房而把这些支出转为消费就相当明显了,我们这两年房地产比较弱,但是居民消费却一直增加,这就是一个典型。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中位数,确实中位数很重要,不过中位数主要比的是你身边人的情况,比如同一城市中位数基本上还是有意义的,但是跨区域尤其是跨国,比较中位数意义就很小了。

就像我上面的例子,A国中位数假如20000,但是物价高,花的多,最后算下来还负债,而B国中位数10000,但是物价低,算下来还有盈余,那么实际上享受了同样的生活水平,还是B国有结余,更有钱进行投资或者消费了。

所以与其算中位数或者GDP,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反而更接近一些,当然最佳的还是看结余收入。

当然了,大多数国家和人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比较起来也相对困难,举个例子,就拿吃的来说,我们就说中美,姑且不说两者原材料啊,下馆子费用如何,就说双方对美食的认可都不是一回事,中国认为是美食的,美国人不一定认可,美国人觉得这个好吃,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垃圾,所以很难完全一样的比较。

比如一些所谓购买力比较,是拿汉堡价格对比,但是汉堡只是西方的食品,作为舶来品到了其他国家肯定是不一样的价格,而假如用汉堡对比中国的馒头大饼包子就相对比较合适了。

再比如国外喜欢去咖啡馆酒吧,我们也不可能直接生搬硬套,改成奶茶茶馆就相对合适。

另外,各国的福利也不一样,比如说发达国家的福利比较好,中国福利水平相对不足,但是对公益性事业投资和国有企业补贴拉低了大家的生活成本,比如我们的医疗交通费用比较低。

所以在比较生活条件的时候又要把这个算进去。

另外还要考虑个人因素,比如虽然某国总体收入偏低,但是总有收入偏高的人,结余多,而这些人则肯定享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福利或者补贴,而某国假如总体收入偏高,但是个人收入偏低,结余少甚至负债,这两种人对生活水平的感受肯定完全不一样。

但是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八十年代很多华侨,在美国日本节衣缩食,生活条件不如当地生活水平,但是依靠压缩生活水平结余了大量收入邮寄回国,那就是特殊情况,不能作为当地真实生活水平的参照物了。

当然这都是整体比较,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在和别人保持同样的生活条件下,享有更多的结余就是相对比较富裕了。

0 阅读:0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