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之子包绶早年丧妻还帶四子,为何文彦博却把女儿嫁给他续弦?

惊心鸟 2024-06-27 01:05:52

包拯去世后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名叫包绶,包公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给儿子留下什么家产,所以包绶的童年过得比较艰难。他是被哥哥包繶的遗孀崔氏抚养长大的,虽然得益于包拯在朝廷的声望,年仅八岁九萌荫了官职,但日子一向比较清贫。在包绶成年后,崔氏为他迎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夫妻俩婚后生了四个儿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张氏便因病去世,只留下包绶和未成年的四个儿子。崔氏再次为包绶想办法,又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二女儿为妻,从此包绶在官场上有了靠山,终于有了做官的机会。

这段故事在包拯的传说中非常有名,也写入了包公传的故事中,成为小说的素材。然而仔细分析这段历史,却发现有个让人疑惑的地方。包绶再娶时已经近三十岁了,还带着四个儿子,家境非常清贫。他靠着萌荫的官职一边读书,一边养育儿子,日子过得并不好。而他萌荫的官职也只是虚衔,得到的俸禄并不多,所以日子过得很艰苦。在这种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文彦博居然同意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包绶,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要知道文彦博是当朝宰相,在司马光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与包家的情况有天渊之别。

一个当朝宰相,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带着四个儿子的清贫书生作为续弦,这种剧情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出现在各种风月小说中。可文彦博还真这么干了,而且还能推荐包绶做濠州团练判官,简直让人不可思议。文彦博向来精于算计,道德品质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什么会这么大方呢?有的说是他看在包拯的面子上,所以才对包绶另眼相看。可当时包拯去世已经二十年了,两人在世时也是死对头,互相弹劾不知多少次。文彦博多次罢相都是遭到包拯弹劾,他却如此厚待自己政敌的儿子,道理上实在是说不通。

是什么让文彦博不计前嫌,如此厚待包绶呢?难道是他良心发现,念在与包拯多年同朝为官的香火情?答案是否定的,以文彦博的精致利己也做不出这种高尚的事情。文彦博如此操作,既是为了报复包拯,也是为了给推翻宋神宗的元丰改制开路,其权谋算计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在宋仁宗赵祯执政的后半期,文彦博和富弼长期出任宰相。当时包拯是知谏议院、御史中丞、枢密副使,位比副宰相。两人在政见上多处不和,包拯作为台谏系统之首,多次带领唐介等御史官员弹劾文彦博,导致文彦博被迫罢相。他们的关系极差,是朝野中矛盾最为激烈的政敌之一。

包拯去世后,次子包绶还年幼,因为他在朝廷的功绩,所以使包绶享受到了萌荫制度的照顾。当时宋仁宗赵祯亲自到灵堂吊唁包拯,给五岁的包绶加官太常寺太祝。三年后朝廷又一次祭祀,百官按照惯例升级,包绶升成了大理评事。这个官职很特殊,是包拯当年考上进士后任命的第一个官职。与包拯不同的是,包绶年仅八岁,只是一个虚衔,拿一份微薄的俸禄养家糊口。后来得益于朝廷的萌荫制度,包绶在成年时被升为八品官承事郎,依然是吃空饷的虚衔官职。因为没有参与科举,包绶无法做实职官,只能靠这点钱养家糊口。

张氏在世时,包绶还时常得到张家的接济。张氏去世后,包绶的日子更加的困难,所以崔氏就帮他迎娶了文彦博的女儿。文彦博作为当朝宰相,家世可比张家显赫多了,也给了包绶最大的帮助。包绶不但通过这段婚姻解决了生存问题,还在文彦博的保举下做了官。包绶先后做了濠州团练判官、少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都受到了朝廷的好评。后来包绶在调任潭州通判时路过黄州,因身染重病而死于途中,在四十七岁英年早逝。据说他去世时非常清贫,全身只有四十六枚铜钱,与他显赫的家世完全不符。

从包绶的一身来看,他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但实际得到的好处极少。他和文氏没有儿子,四个儿子都是与张氏生的。文彦博推荐包绶做官,但并没有改变包绶清贫的生活环境。包绶死时饿得皮包骨头,很多人说是他病重后无钱就医,最终死于途中。当时包家清贫到甚至无法将包绶的棺木运回合肥老家,直到十六年后他的儿子成家立业,才完成了迁葬。而且包绶死后,包家更是艰难万分,儿子们只能靠着文家和官府接济,这种接济非常有限。文家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看着自己女儿的夫家如此艰难,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文彦博如此薄帶女儿女婿,他推荐包绶做官真的是好意么?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将女儿嫁给包绶,推荐包绶做官,实际上是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从史书来分析,包家和文家联姻,将儿女嫁给带着四个儿子的包绶作为二婚老婆,文彦博如此操作的目的就是借用包拯的名望,推翻宋神宗的元丰改制。

宋神宗时期是宋朝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前还有王安石变法,后有元丰改制,使得宋朝政治上动荡不已。由于宋神宗坚定的支持变法派,所以以司马光、文彦博为首的保守势力遭到重创,不得不暂时退出朝廷。直到宋神宗英年早逝后,继位的宋哲宗年仅十岁,太后高滔滔临朝称制才有所改观。

高滔滔是反对变法的中坚力量,她掌握政权后启用司马光和文彦博,力图废除宋神宗时代的新法,恢复到保守势力的旧法。当时的新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王安石留下的经济政策,一个是宋神宗元丰改制的新官吏政策。文彦博将女儿嫁给包绶,推荐包绶做官,就是对元丰改制的新官吏政策下手。

冗官是宋朝三大弊政之一,一直以来为朝廷带来巨大的负担,所以多次成为变法的主要目标。早在范仲淹庆历新政时期,改变官吏选拔制度就是重中之重。宋神宗的元丰改制是对官吏政策改变最为彻底的,是保守派们最反对的。因为元丰改制打破了士大夫阶层对官职的垄断,阻断了他们吃空饷的路子。

宋朝对官员们很好,除了科举之外,还提供了各种做官的途径。比如包绶因为包拯对朝廷的贡献,而被萌荫为官员,带着官员虚衔拿一份微薄的俸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途径。这样吃空饷的官员多了,就成了朝廷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压力。如果萌荫的官员中因为长辈为官而谋取实职,这也占了普通科举的便宜,就像文彦博给包绶推荐实职官一样。这样不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抨击,在宋仁宗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范仲淹和包拯。他们两位都反对这种走歪路做官的方式,所以与文彦博等保守势力长期不和。

宋神宗进行了元丰改制,阻断了这种做官的歪路,所以让保守势力非常不满。保守势力都是宋朝的既得利益者,要么是宋初以来的开国元勋贵族,要么是各大官僚士大夫家族。这些人通过各种方式垄断了官员选拔制度,让朝廷中都是他们的官,所以成为了变法的最大阻力。文彦博要推翻元丰改制的新制度,自然不能直接攻击,因为这是皇帝敲定的,所以他选择了迂回作战。他让女儿嫁给包绶,然后给包绶推荐官职,这就是利用包拯的名望。包拯当时是最反对走歪路做官的,但包绶走了这条路,就堵住了变法派的嘴。

有了包绶的特例,保守势力就能循例继续享受走歪路的优势,逐步重新霸占朝廷的各种官职。如此一来宋神宗的元丰改制就形同虚设,对于各种吃空饷的官员就没法管理了。由于包拯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反对的变法派又不好直接攻击包拯,所以反而让文彦博占了很大的便宜。文彦博利用这种方式架空了新的管理制度,然后一步步的完成旧法复辟,最终将新法完全废除。因此在文彦博眼里,包绶只是他废除元丰改制新法的工具。而利用包绶的出发点,其实是在利用包拯的威望,以此来反对宋神宗的制度。

可以说文彦博为了推翻宋神宗的新法无所不用其极,不但牺牲了女儿的幸福,还拿女婿和亲家做工具,真是厚颜无耻。包绶带了头,后面的保守势力推波助澜,废除新法就非常顺利了。包绶从来没做过实职官,哪能直到文彦博这些阴谋诡计,糊里糊涂就成了岳父的工具。完成了这些后,包绶就被文彦博丢在了一边,对于包家的事情不闻不问。包绶受包拯影响很大,做官方面不主动求人,也不徇私枉法,坚持两袖清风,所以日子过得很清贫。虽然他的官声很好,但官职低微,所以养活自己老婆孩子都比较困难。

包绶的这些情况文彦博是知道的,但并没有给出更大的支援。实际上在文彦博眼里包绶就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用过了就丢了。这也造成了官声良好且政绩卓著的包绶,却无法担任高官的原因所在。而文彦博这种练女儿女婿都能牺牲利用的作风,也表露出他精致利己的极端性情。他为了权势和利益不择手段,可以说他泯灭人性也不为过。从文彦博一生做官的历史来看,他是那种貌忠实奸典型。他两面三刀,一面坐着似乎正当的事情,暗地里却搞着各种阴谋。他连自己的女儿女婿都能牺牲,政治上还有什么阴损的事情干不出来?

0 阅读:62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