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阳师范成就了我
陈选富
• 艰辛求学路
• 非同凡响的科任老师
• 刚正不阿的总务主任
1961-1964年,在简阳师范校的学习,不仅让我顺利度过生活紧张时期,而且让我学得一身本领,跳出了农门。现已82岁高龄的我,依然清晰记得非同凡响的老师们和刚正不阿的总务主任。
艰辛求学路
我出生在龙泉山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世代务农。由于家庭困难,我的读书生涯几经磨难。
1952年土地改革,我们家分了田地。趁此机会,我提出读书的想法。果不其然,正高兴着的父母爽快同意。1958年,小学毕业升初中,我考进洛带中学。得知我考上初中,母亲非常高兴,父亲却愁眉不展:“家里最大的男孩读书去了,以后劳动力怎么办?再说手头没钱,学费哪里凑?要不然不读算了。”母亲却不同意父亲观点,说多读书才有前途,无论多困难都支持我读。为此父母商量了三天三夜,最后父亲作出让步,说只要能凑到学费就让我继续读。一心想要我读书的母亲竭尽所能找亲朋好友借钱交学费,幸运的是最后借到了。我兴高采烈跨进了初中大门。

▲陈选富
然而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发生。我在学校还好,每月供粮三十斤,基本能满足七分饱。家里却一团糟,有上顿没下顿,饥饿成为生活常态,弟弟妹妹不得不四处挖野菜充饥。然而最后连野菜也挖光了!看着因天天挨饿而面黄肌瘦的家人,我相当难过,于是我每天节约一口饭,到周未带回家,加点菜放点盐熬成粥,供一家人饱餐一顿。当时患浮肿病、营养不良等病的特别多。我非常担心家人患病,读书时都会开小差。不料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弟弟饥饿难当,在土里摘了胡豆吃,患胡豆黄而死。接着,父亲患上浮肿病,不久后也走了。失去两位亲人,世界一下变得灰暗而沉重,我几度想辍学,但都被母亲劝回,她说在学校至少有粮,不会挨饿。
1961年,我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有简阳师范校、简阳中学、石桥中学可填报。读简阳师范校不仅免学费,而且每个学生每月还有6元伙食费,但毕业是中专学历。如果读简阳中学、石桥中学,既可以考中专,也可以考大学获得大专、本科文凭。虽然读简阳中学、石桥中学有更多选择,但得花钱交学费、生活费。以我的成绩,无论报哪所学校都没问题,但我毫不犹豫报了简阳师范校,因为我不得不考虑家里负担。
十三天后,我接到了师范校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喜极而泣。母亲煮了四个荷包蛋,特意招待送录取通知书的钟老师,那时可算是农家最高规格的招待了。
非同凡响的科任老师
师范校的老师们个个博学多才,非同凡响,对学生尽职尽责,让我们受益匪浅。
班主任、生物老师陈文惠老师:陈老师对我们关怀备至,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健康,教给我们不少保健知识。当时还没有诞生眼保健操,多数人对眼睛没有保护意识,陈老师率先要求我们保护眼睛,叫我们经常看远处青山,以达到对眼睛的保健。我们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眼睛保健,效果非常很好。我至今八十有二,还不用眼镜,能看清报刊、手机上的最小字体。生物课教学方面,陈老师把生物课搬进田间地头,她组织我们做棉花品种对比实验。记得当时参加品种对比实验的品种有:有色棉花、土棉花、洞庭棉、张泗州“棉农棉”,洞庭棉和“棉农棉”产量高一些,两者棉纤维长度、强度、色泽、含杂率等多个指标都差不多,而 “棉农棉”叶子太大,不利于采收。试验结论为:建议推广洞庭棉。通过陈老师生物课的实践学习,我们对生命科学有了深刻认识,学会了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生物实验,培养了我们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我们数据收集、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养成了实事求是的习惯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李光荣老师
语文老师李光荣老师:李老师教我们尽职尽责,课堂生动有趣。单就作文而言,他是篇篇必改,病句错字绝不放过,还加眉批,评语精当。作文课上曾发生过两件趣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次是在评讲作文时,不知是哪位同学的作文将“前提”写成了“前蹄”,李老师将脚一伸,并注视自己的脚道:“同学们,前提,前提是这个蹄啊?!糟了!我吃亏了,把我自己绕进去了。”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还有一次自习课,学习委员刘应方问李老师:“你对我作文批语中的‘老虎’一词怎讲?”李老师哈哈大笑说:“我说你马虎,我比你更马虎。”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他生动有趣的讲课,让我们对语文、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傅正江老师
美术老师傅正江老师:傅老师是我的绘画启蒙老师。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集书、画、印、雕塑于一身。傅老师的教学方法独具一格:首先通过展示创作过程,激发我们对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对绘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其次傅老师对我们进行细致入微地示范与指导,现场示范,展示创作步骤和技巧,帮助我们理解绘画的基本要领。还经常带我们户外写生,引导我们思考与创新。后来,傅老师担任简阳市文化馆馆长,创立了简阳阳安书画院。他进行棉布国画创研工作,现有创作研究人员20多名,作品多次在简阳、成都等地展出,出版专集10集,由他创研的棉布国画成为了简阳的一张艺术名片。工作后,我追随恩师脚步,颇有所得,所教学生有60多人考入美术专业学校,作品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5次。所有成绩均源于简阳师范校有位好老师傅正江老师!
其他科任老师,物理老师黄赞先、数学老师谢硕权、化学老师陈樵、教育学老师何肃恕、政治老师陈永钊及班主任老师陈琼玉老师,他们都是尽职尽责、不同凡响的优秀老师,教给我们不少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在后来的中小学教学中,我能胜任各科教学,并取得好成绩,得益于他们的传道授业。1970年,全县各地小学戴帽办初中,我在云龙小学的中峰初中教数学,在全区统考中得平均分86.5分,名列全区第二名。

▲李道昌主任
刚正不阿的总务主任
1963年上学期,我被选为学生会生活委员,从此,我和李道昌主任常有接触。
学校后勤老师三人,李道昌、梁栖鹏和朱宏勋。李道昌任总务主任,负责学生伙食团的管理。为了管好伙食团的物资,李主任采用了不同寻常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相互监督,杜绝外流可能。伙食团的厨房有前后两道门,后门供工人或帮厨学生打水进出。前后门的钥匙是工人组长张全兴掌握,厨房内保管粮食的保管室钥匙由李主任掌握,如果他们俩不同时到场,开不了保管室。每餐煮饭前,李主任和张全兴共同打开保管室,称米倒入淘米桶,由张全兴分装蒸煮。二是相互制约,完成采购任务。为杜绝侵占公共财产,确保采购数量和质量,李主任将后勤三人进行分工,细化任务,各司其职。李主任兼任保管,梁栖鹏老师任采购,朱宏勋老师任会计。每周劳动日,我们几个帮厨学生就和梁栖鹏老师、张海龙师傅到简城买粮买菜。回校后,由李主任根据发票过秤验收,交保管室。发票由李主任和梁老师共同签字后交朱老师记账。三是随时完善对粮食的管理。有一次,帮厨学生打水,发现水池边隐匿处有一小盆淘过的米,我立即报告李主任。当晚李主任就召集工人开会了解情况,原来有个工人家里揭不开锅,于是趁淘米的时候,悄悄藏了一些,打算下班后从后门顺走。后来,陶米的木桶就不放在水池旁了,改放在厨房蒸锅前。把米从出保管室到蒸成饭都置于全体工人眼皮之下。四是不定期抽查。伙食团有时会炸油条,对炸油条用油的多少李主任都卡死了的。一次,李主任在收秤时发现剩油不够,问原因,工人回答,在炸油条的过程中,高温自燃而起了火,油被烧了两斤左右。正因为李主任对粮油物资视之为金银财宝的严格管理,在生活困难时期,才最大限度确保了师生的正常生活。
李主任全家7口人,靠他一个人工资维持,非常艰难,但他从未到伙食团厨房里拿过任何东西,哪怕是伙食团不要的菜叶子他也从不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担任一年半的学生会生活委员时也从未多喝一口汤,多吃一勺饭。在他身上不仅学到了睿智的管理方法,而且还养成了刚正不阿的工作作风,以致后来我荣升为金马中学书记、校长,被县政府表彰为先进教师,被省教委表彰为优秀美术教师,且论文获教育部三等奖。
今天,我儿孙满堂,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尽享繁荣昌盛的美好时代,时常感恩尘封已久的简阳师范校,是它成就了我的一生。
作者简介:

陈选富,男,1943年4月生,简阳师范校64级学生,美术一级教师。1964年-1979年云龙小学任教,期间曾任区广播员。1979年任金马学校(包括中学、小学)校长,1982年,中学和小学分开,任金马中学书记、校长。校长任职到1990年,书记任职到2001年(58岁卸任)。2003年在金马中学退休。退休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生创作。曾在北京宋庄,简阳市多次举办个展。长于山水画,在宣纸,夹江国画纸,特殊国画纸,各种布料载体上进行创作。有数百幅画被个人单位收藏使用。多次在省内外展出获奖。印制个人画集10本计1000多页。现为四川省美协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资阳市十佳才艺老人、四川省优秀美术教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优秀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