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珠江接古连今,繁华广州汇中聚外--蚕丝观下
【在古代,广州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岭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海港,千年商都,广府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近代,广州是近代史的开篇地,百年屈辱史的起始点,列强瓜分中国的见证篇,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爆发点,自强奋斗的创业史;在当代,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交会的举办地,今天我们开始一起来看看广州这个城市】
一,秦汉广州秦代的广州城。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城址在今广州市区仓边路一带。
公元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统六国后,继续秣马厉兵,整军南进,公元前219年遣屠睢、赵佗为将,南攻百越之地。但南征战事不利,南征军团广西境内遭遇了南越人伏击,损失惨重,屠睢阵亡,南征军团陷入困境。之后再派任嚣和赵佗再征,征服南越各族,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包括广州在内的岭南纳入中国一朝的管理之下,并从中原移民50万充实岭南,但从当时的主将和副将均在南海郡任职,估计粤西和广西境内的象郡和桂林郡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打不赢认你做大哥得了。
秦代广州
在广东中东部设南海郡,下设番禺、龙川、博罗(傅罗)和四会四县,番禺县就是今天的广州,也是南海郡郡治所在。南征主将任嚣任南海郡尉,主持番禺城市的修建,在越秀山南麓修建了番禺城(现中山四路旧仓巷),这打下2200多年广州城的基础,历朝历代的广州均以此为基础进行修建、扩建或改建,所以最早的广州城称为任嚣城,这是广州城1.0版。
后来中原大乱、任嚣病危,由赵佗续任南海郡尉。按照任嚣的嘱托,赵佗于公元前208年封关、绝道,公元前205年趁机兼并桂林和象郡,从而真正的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禹。南越疆域广及两广及越南北部部分区域,在政治上仿效西汉实施郡国并行制度(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在经济上推广铁农具和耕牛,大力发展水稻、水果和渔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和辑百越”,提倡汉越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并推广汉文字使用。
西汉广州
南越在赵佗的带领下,具备和强大西汉长期对峙的实力。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仿照汉长安城对番禺城进行扩建,南越番禺城市面积是任嚣城的至少5倍,周长达10公里,历史上称为佗城或越佗城。从发现在南越国宫署和越王墓等遗址来看,番禺城非常繁华,这是广州城2.0版。
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一把火烧了番禺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非常惋惜。同时在两广和越南中北部为交州,下设九郡(后缩为七郡),番禺仍为南海郡郡治,但交州治所不在番禺,而是设在广信(广西梧州),番禺地位相对下降,进入了300年的沉寂期。
东汉杨孚,字孝元,是南海郡番禺县人,公元77年被任命为议郎,成为汉章帝身边参与议政的近臣,晚年退休返乡定居,从洛阳移种宅前的松树遇天寒时竟然降有积雪,因被尊称为“南雪先生”。他曾作《异物志》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地方专著,第一次对岭南的风物风俗进行系统整理,称得上岭南文化的开拓者,为历代后人所仰崇。
东汉广州
二、隋唐广州公元216年,东吴孙氏占领交州,步骘任交州刺史,把交州的州治从广信迁回广州。同时将交州东部划出来,建立广州,史称“交广分治”,广州之名由此开始。不过此时的广州是指管辖广东中部和东部的行政区域,而是不指广州城,广州城仍叫番禺。东汉末年的番禺城虽不时遭到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步骘重修番禺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历史称为步骘城。这是广州城3.0版。
晋代时从南海郡划出潮汕、惠阳等地区,成立东莞郡,南海郡更小了,之后的南北朝、隋朝,广州和南海郡管辖范围略有不同,番禺始终为州治、郡治所在。在南朝及隋朝时,岭南豪族并起,如罗定的陈氏、高州的冯氏等,为控制和拉拢豪族,让他们出任各地的地方官,但广州一直被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三国广州
唐代在两广和越北地区设岭南道,在广州设都督府,广州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公元716年张九龄凿通大庾岭,开通了梅关古道,加强了番禺和中原的联系,强化了番禺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梅关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逐渐形成广府人和广府文化。
广州是唐代最大的港口,出口丝织品、陶瓷、茶叶、纸张等,进口珍珠、象牙、犀角等物品,各国商船竞相来广州贸易,呈现“万舶争先”、“大舶参天”的一派兴旺景象。据载,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岭南节度使李勉到任,整顿广州市舶,革弊兴利,方便外商,一年进出广州的大小商舶货舶,竟达四千艘之多。唐代的广州是一座开放的国际城市,各国商人在广州居住,最多据说超过13万人,广州划定专门区域让他们定居,这就是历史上的“蕃坊”,“蛮声(外国语)喧夜市,海邑润朝台”。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唐代开辟了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到波斯湾和东非的航线,当时称为“广州通海夷道”的商路,就是现在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朝廷向广州派遣了专门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蕃坊外商云集,当时全国只有广州有夜市。
隋代广州
再看看广州城市建设,广州商业区域已扩展到城外,今天解放路一带,已纳入城市范围,黄埔一带也已有外港的设置,所以唐代的广州,城市没有大的扩展,但城市范围突破了城墙的限制。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和城邑也都在不断扩展之中,港口逐渐发展到能够容纳海舶大小千艘停泊,这是广州3.0版。
唐末黄巢起义,曾攻陷广州,大肆抢掠,这是广州继续汉武帝之后再次受到破坏。唐代覆亡之后,刘岩在广州称帝,定都广州,国号南汉,并改广州为兴王府,这是广州继南越之后,再次成为国都。刘岩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摆脱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 大规模造币(即乾亨重宝),与邻国交好,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南汉国的初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仍在继续发展。
唐代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宫城位于都城的北部,是皇族居住和皇帝上朝理政的地方。皇城在宫城的南面,中央官署集中分布在皇城。皇城以南的区域,是商业区,当时被称为“新南城”。在都城的西南部,分布有西湖等景区,在当时是皇家苑囿。南汉在广州城的建设史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广州4.0版。
五代十国南汉 广州
三、两宋广州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所在地。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扩,形成三城并立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指子城、东城和西城,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筑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这里主要是官员居住区和风景区。西城规模最大,方园13里并与中城隔湖相望,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宋代的城市范围扩大了很多,这是广州5.0版。
北宋广州
黄埔古港位于海珠石基村,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崔与之是广州增城人,号菊坡,南宋名臣、诗人,为官廉洁奉公,在淮东练兵抗金,政声卓著;后来出任成都知府,四川制置使,安边积财,举贤抚士,使蜀中宁谧。后来辞官归乡,著书立说,被称为岭南儒宗,又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崔与之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南宋广州
四、明清广州1279年元和宋的最后一战-崖山之战就发生在广州外海的新会崖门(当时广州以南的中山、珠海等地还多为海洋,宋代以后逐渐成陆),宋庭覆亡,元在广州设路,明代元后设广州府。明初开始实行海禁,撤各城市市舶司,“寸板不许下海”。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元代广州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明洪武三年拆除了原 “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了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朱亮祖认为三城合一,城区仍狭,因“辟东北山麓以广之”,“拓北城八百余丈,建立五搂,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 (1563年 )又加筑外城,又修筑新南城,高第街被纳入城墙范围之内,称作南关。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城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设八门,各种各样的店铺,一望无尽,这是广州6.0版。
1650年清军尚可喜等人围攻广州,围城十月后再次占领广州后,广州人民遭到了清军持续12天的疯狂屠杀,超过十万人被杀害,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三次遭受劫难,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二十多年后,欲让儿子尚之信代镇广东,被清廷拒绝,就随吴三桂起兵反叛,就是三藩之乱,三年后尚之信投降,广东战事结束。期间清政府实施迁界令,将海边人们迁到内地,以防止与台湾郑氏相勾连,迁界令大大限制了广东经济发展,《夷难始末》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从广东的夷商外贸征税,全年才区区六十余万两,不值一提。
明代广州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废除迁界令,设江(连云港)、浙(宁波)、闽(厦门)、(广州)粤四海关,与海外通商,在广州设粤海关,广州经济获得发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使广州成为中西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与周边地区的富商巨贾与工商业者的定居,使清代广州的城市人口迎来大幅度的增长,城区发展也突破广州城墙的束缚。
在对外贸易的拉动下,珠江沿岸的下西关日益繁华,上西关的“机房区”亦随之形成。后来外国贸易者被禁止入城,在西关设置洋行,城市进一步逐渐拓展。至19世纪前半叶,以西城墙与珠江沿岸为两边,吸引了大量富商巨贾与工商业者的定居。在南关,濒临珠江河畔的优势令其商贸大兴,油栏、果栏、菜栏纷纷开设,南边城墙与珠江之间的土地至几乎被彻底开发。
明代广州
当时海关并不直接管理来粤贸易的外国商人,而是通过特许商行-十三行进行管理。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在乾隆一口通商下,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随着十三行贸易的发展,周边汇集了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
清代广州
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 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这是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漫长岁月2000年,广州虽有起伏,但一定是我国岭南地区的第一城,是我国历史是最重要的港口,如果不是鸦片战争终止了广州的发展,广州还会繁荣下去。
未完待续。
祝广州经济越来越好,广州人生活越业越幸福!
关注@蚕丝观下,探讨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