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影响莫言,聊聊作家怎样玩转时空的艺术

耕其田 2024-07-18 09:09:02

1984年,29岁的莫言读完盗版的《百年孤独》第一页时,立即把书合上拍案而起,非常不服气地说:“这样的小说我也能写啊。”

因为刚在1982年,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那时,拉美作家引领了拉美文学爆炸。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影响了世界,当然也影响了中国:如莫言、余华、苏童、王安忆、陈忠实、阿来等作家,莫言甚至曾经一度被称为“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之所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重新定义了文学,当然是因为《百年孤独》,尤其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个无与伦比的第一句话。

“读书似水能寻脉”,那么,借此管中窥豹聊聊加西亚·马尔克斯怎样从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作家汲取灵感,以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李商隐怎样玩转时空的艺术。

一、《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

一切,先从《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开始说起。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第一句话的难度排名也是第一,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因为第一句话很可能是成书各种因素的实验场所,它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

《百年孤独》是家族小说,时间长达百年,第一句话信息密度巨高,一句话中便有三重张力。

如果把时间按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轴划分。

句首“多年以后”是未来、句末“那个遥远的下午”是过去,中间含有一个模糊而又神秘的现在,形成第一重张力。

“行刑队”是暴力、死亡的意象,是非日常的。“冰块”相对是日常的。

现在的少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如何成为日后搅动风云的上校?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要“面对行刑对”?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

还有“见识”一词,这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法,他把日常的冰块弄得神奇、“见识冰块”像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而把后面神奇的“用来隐形的糖浆”搞得日常,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这是第二重张力。

“将会”是斩钉截铁必然会,连着“回想”,是从未来循环往复到过去,这是第三重张力。

打破时空束缚,具有三重张力及时间循环往复之美的第一句话最终形成了一个史诗般大气磅礴的开场。

《百年孤独》俯拾皆是这样的句式,加西亚·马尔克斯便自成一格。

二、第一句话的灵感

《百年孤独》第一句话的灵感源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另一个是博尔赫斯的《秘密的奇迹》。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是(朋友)阿尔瓦罗带给我第一本《佩德罗·巴拉莫》,还对我说:‘拿着,好好学学。’他没想到,这么做等于自掘坟墓。读完胡安·鲁尔福,我不禁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写作。”

《佩德罗·巴拉莫》有这样一句话:

“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在那天夜里,硬邦邦的床使他难以入睡,迫使他走出家门。米盖尔·巴拉莫就是在那晚死去的。”

“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与“多年之后……将会回想起”句式之间关联明显。

《秘密的奇迹》是博尔赫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短篇小说。

主人公赫拉迪克有犹太血统,被逮盖世太保逮捕,行刑队站成一排。

一滴雨水沉重地落到他一侧太阳穴,顺着面颊徐徐淌下;军士长一声吆喝,发出最后的命令。物质世界凝固了。

发布命令和执行命令的间隔持续了整整一年。

雨滴在他面颊上流下来。他发狂似的喊了一声,扭过脸,四颗枪弹把他打倒在地。

时间分客观时间、主观时间。时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一个错觉。

这个故事既有面对行刑队的桥段,又有刹那成一年,是“黄粱一梦”、“南柯一梦”的西方版具象化。

时空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时空小中含大、大中含小。

如“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三、第一句话的影响及结尾

莫言青出于蓝,得到了《百年孤独》第一句话的精华:

《檀香刑》的第一句话是:

“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

如果两者硬要对比,莫言终究还是略逊一筹。

再比如,陈忠实《白鹿原》的第一句话是: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不止是第一句话,结尾的难度排名是第二。

汤显祖有两种比喻:一是“煞尾”,一是“度 尾”。“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结尾汲取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那时他在一家旅馆的简陋的房间里,忍着酷热,一面轰蚊子,一面读到《达洛维夫人》的这段话:

“……等到伦敦沦为一条杂草丛生的道路,这个星期三上午在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人们全都变成了白骨,几枚婚戒散落其中,还有无数腐烂的牙齿里的黄金填塞物,好奇的文物学家翻检时间的废墟,才能弄清车里的人是谁。”

他说“如果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没有读到《达洛维夫人》,可能今天我就是另一副样子。”

它完全改变了他的时间概念,在瞬间加西亚·马尔克斯隐约看到了马孔多毁灭的整个过程,预测到了它的最终结局。

《百年孤独》的结尾是:

“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四、巴山夜雨

那么,还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呢?当然有,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宋人题作《夜雨寄内》,内是妻子,以文解义,这样更确切些。

全文共28字,第一句有两个“期”和第二、四句两个“巴山夜雨”,实为23个字。

依然把时间按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轴划分。

有四个时态,过去是“君问归期”,现在是“巴山夜雨”,未来是“共剪西窗烛”,时间往复到现在“巴山夜雨”。

恰似水精如意玉连环,自是玉溪集中第一流。

第一句话便有三个时态,过去是“君问归期”,未来是“未有期”,现在是“寄北”。

巴山蜀水是凄凉地,李商隐当时在那里做幕僚。

妻子来信问我,商隐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不知道哇,此刻巴山这里,正是夜雨连绵,池水不断上涨。

什么时候我们西窗夜话,共剪烛芯。我们聊些什么呢?说巴山夜雨吧。

秋雨不同于夏雨,上涨得慢,长夜漫漫,涨的也是情思。

“共剪西窗烛”多么美好、浪漫,加上一个“何当”却又是多么残忍,因为它只是想象,从来没有实现。

其实,李商隐回信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

那首来信有没有呢?不知道。是李商隐自己一个人拟来信、又回信吧。没有一个字的“想”与“爱”,却是雨下整晚的深情怀念。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那时年少,我并不懂得这首诗。

对于痛苦,人类的本能是逃避。而时间,那一抹温暖的记忆,既是化不开的毒,亦是唯一的药。

感谢你的时间,请点亮右下角赞及在看。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