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搞集体生产,又为什么要分田单干?统一看待似乎更加合适

清风挽明月 2024-08-07 17:38:34

新中国成立至今75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影响最深远、讨论声最大最多的无疑是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改革,第一就是1958年开始的集体大生产时期,第二个就是1982年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也被人称为“分田单干”。

但是很多人似乎都在将这个两个历史改革当做两个割裂的事情来看待,要么全否集体大生产,要么全否分田单干。分田单干提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带有太浓的“私有”色彩不符合国情。无论集体生产还是家庭承包都是历史的选择。都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集体生产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工业发展缓慢,可以说是零基础,要想发展就得依靠工业。1953年从苏联引进了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大部分都是重工业项目。要发展这些项目就需要钱,最初可是都是“赊账”,“老大哥”也不会无偿捐赠。到了1958年苏联与咱们的关系就没有那么水乳交融了,虽然1960年专家才撤走,可前面已现苗头。

一方面为了保证咱们工业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咱们得还账。那就集中力量办大事,农业就非常关键了。许多曾经生活在农村的人,都能记得那个时代的集体化给农村带来的改变。那时候,农民们走出个体的小农经济,形成了合作社、人民公社等集体组织。在这些集体的力量下,农业生产得以集中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效应。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让部分资源得以共享。而且,集体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农民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更重要的是,在搞集体生产的时期,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推进。水利、电力、交通等工程的建设,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个时代农村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保证粮食供应,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还清国家外债等等。

家庭承包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生产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了。比如由于缺乏竞争机制,部分集体组织在管理上存在松懈现象,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个体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尤其是在分配利益上,大家往往会抱怨“集体的收益不如个人的收益”,这种情绪在农村蔓延开来,造成了不小的社会矛盾。

同时,国家工业化也达到了一定水平,要包赶上国际工业化水平,单纯依靠集体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工业化进程。因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应运而生。一方面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城市工业生产之中,当然也有人口变化的需要,1958年中国人口只有6.6亿,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差不多有5.5亿,到了1980年中国人口已经9.8亿,从事农业人口高达7.9亿,而城镇人口增长缓慢。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分到土地的农民拥有了更多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决定种植结构,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这样一来,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农产品供给。

当前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带来了这样那样的成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经营模式下的农业竞争力大幅下降。一些家庭由于资源、技术或信息的短缺,逐渐被边缘化,造成了新的贫富差距。而且,分干净后,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遭遇了重创,许多集体合作社陷入了困境,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支持村庄整体发展。造成现在的农村诸多问题,比如农村经济滞后、农民就业困局、农业产业结构矛盾、乡村治理失衡等等新矛盾。

总之,集体生产与分田单干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历史选择下来的一种辩证关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生产方式的探索与调整。搞集体生产的成就让大家看到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而家庭承包则让大家明白了个体的创造力与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现在,中国又来到了新的历史拐点,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可以看出,任何一项重大改革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会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改变,农村改革之路从未停歇,也不能停歇。对此你如何看待?欢迎指正。



0 阅读:166
评论列表
  • 2024-09-04 10:57

    理念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就有了集体生产、分田单干之分,至于说那个更好些那还是老祖宗说的那句话: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