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哪一个对大唐的灭亡伤害更大?

醉薇谈历史 2023-11-12 05:33:00

表面上看,宦官可以直接将皇帝轰下台,甚至要了皇帝的命,但事实上对唐朝来说,真正要命的却是藩镇割据,而造成藩镇割据的罪魁祸首却另有其人。

唐朝宦官专权的原因和本质

有人说,唐朝的宦官专权起于高力士,其实不准确,高力士对唐玄宗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只是地位高,没有实权,对朝政的影响是间接的。

第一个有实权的宦官是李辅国,他操盘了“马嵬驿之变”,帮唐肃宗登上了皇位。由于唐玄宗的存在,大唐事实上存在两个中心,这种情况下,作为唐肃宗心腹的李辅国扮演了恶犬的角色,由此获得了“内宰相”的实际地位。

唐代宗为了扳倒李辅国,又提拔程元振,为了扳倒程元振,他又提拔鱼朝恩,由此形成了强大的宦官集团。

唐德宗即位后,一度对宦官集团采取强力手段,效果颇佳。但在“泾原兵变”中,由士族集团掌握的神策军竟然由于严重的贪腐而不堪一击,导致长安沦陷。这让唐德宗大失所望,因此叛乱平定后他又开始启用宦官执掌神策军,从此宦官专权愈演愈烈。

唐顺宗即位后推行“永贞革新”,损害了宦官集团和部分士族集团的利益,宦官俱文珍发动政变,逼唐顺宗禅位给太子唐宪宗,开创了唐朝历史上宦官废立皇帝的先河。

唐宪宗宠信宦官,展开了唐朝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削藩行动。在唐宪宗的培植下,唐朝的宦官势力更上一层楼,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并展开激烈的搏杀。最终唐宪宗“作茧自缚”,被宦官陈弘志所杀,而王守澄、梁守谦则拥立了唐穆宗。

从此以后,唐朝的每一任皇帝都由宦官所立,其中不乏皇帝、皇子遭遇宦官杀害的事件,唐昭宗甚至还被宦官囚禁了一年之久。

唐朝宦官势力之所以崛起,其实都是皇帝们刻意培养的结果。由于朝中内斗惨烈,皇帝根本不信任外朝大臣,于是宦官势力变成了皇权的助手。正是在宦官们的帮助下,唐朝的军权、朝政大权不断从外朝向内廷转移,形成了以皇帝为核心,宦官为基础的内廷权力中心。

严格来讲,所谓的宦官专权其实是皇帝与宦官为整体的,对外朝官僚体系的侵蚀,宦官本质上仅仅是皇权的帮手,而不是独立于皇权的政治势力。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和本质

唐玄宗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间不断发动战争,导致兵源、物资保障压力很大。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枯竭,府兵制实行不下去了,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唐帝国改府兵为募兵。

于是边疆开始实行就地募兵,钱粮税赋当地征用,节度使逐渐成了地方军政合一的长官,这就是藩镇。

一开始,藩镇节度使都由朝廷任命,立功后回朝升职,出现了一大批“出将入相”的牛人,比如张说、牛仙客、萧嵩等等。

李林甫任宰相期间,担心这些牛人会影响他的地位,便向唐玄宗建议:汉人任节度使容易形成派系斗争,用胡人就没有这个麻烦,他们在朝中没有根基,更忠心。

这个建议被采纳,于是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一大批胡人走上节度使的岗位。随着节度使权力的集中,以及中央禁军的数量锐减,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肃宗、唐代宗又不得不依仗藩镇,结果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全国到处都是拥兵自重的藩镇。

唐代宗对藩镇的姑息,以及唐德宗削藩的失败引发了数次叛乱,最终形成成德、幽州、魏博、淄青、淮西等藩镇的割据局面。

唐宪宗和唐武宗在位期间,几乎完成削藩,最终却功亏一篑。唐僖宗时期的黄巢起义,让藩镇割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大唐帝国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空壳。

藩镇割据的直接原因就是地方官员掌握了军政大权,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的完整体系。由于节度使与朝廷的矛盾加剧,导致节度使离心离德,朝廷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如果我们再往深层透析就会发现,唐朝的节度使从最初朝廷委派的“流官”,变成了当地士族推举的“土官”。也就是说,节度使逐渐地方化,并且走向世袭,与朝廷官僚系统几乎隔绝了。

这就是藩镇割据的核心问题,即节度使成了地方势力的代言人,形成与朝廷根本利益的对抗。

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哪一个危害更大

上述分析可知,宦官其实算不上独立的政治势力,即便他们在某些时候会反噬皇权,但一旦离开皇权也就意味着他们自身的终结。

中晚唐的宦官们起家基本上都遵循一个路线:先利用个人的能力将自己的主子推上皇位,并因此获得主子的信任和重用。接着该宦官或因为过于嚣张被同类嫉妒,或因为权力太大被主子嫌弃,于是皇帝借力打力,用新宠取代他。皇帝晚年时,宦官们又开始新一轮的赌博,为各自的主子上位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所以,宦官势力其实一直都围绕皇权、依附于皇权,虽然他们掌握着军权,但其实很容易被皇帝除掉。原因很简单,皇帝也不傻,不可能将军权交给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任何一个宦官都没办法一家独大。

这就是皇帝更信任宦官的原因,危害可控,忠心度远比外朝官员高。

事实上,唐朝的灭亡就跟唐昭宗铲除宦官势力有关。由于与杨复恭产生严重分歧,唐昭宗发动了对杨复恭的讨伐战争,这场战争后,宦官掌握的神策军回到了皇帝手中,但兵力却几乎丧失殆尽。

从那以后,皇帝就丢失了“打狗棍”,唐昭宗沦为被李茂贞、李克用和朱温轮番欺负的傀儡,并最终被朱温杀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除掉宦官就是皇帝自断臂膀。

藩镇的危害远比宦官大得多,因为他们的立场就与是朝廷对立的,同时又从经济上断了朝廷的财路、从政治上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权威性。

更严重的是,从唐代宗时期起,藩镇不断挑衅朝廷、发动叛乱,甚至相互勾结形成同盟,数次将大唐帝国推向悬崖边缘。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的反叛导致唐代宗逃亡陕州,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称帝引发泾原兵变,导致唐德宗流亡奉天,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反叛差点让大唐提前灭亡……

灭了大唐的朱温只是众多节度使中的一员,正是藩镇割据的毒瘤,让大唐帝国处于脑死亡状态。

由此可见,宦官专权其实就是朝廷的内部斗争,利弊兼有,不能一概而论,藩镇割据则是百害而无一利。

这个结论其实没什么可争议的,值得我们好奇的应该是:为何会产生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谁才是大唐灭亡的罪魁祸首?

其实是豪门士族集团,正是他们对帝国资源的垄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能力的集体蜕化又让他们失去维护旧秩序的能力,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唐走向灭亡。

唐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以豪门士族集团为政治基础的王朝,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一大批庶族阶级迅速崛起,而豪门垄断资源与科举狭窄的进仕之途之间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事实上,藩镇之所以难以根除,就是因为它成了庶族阶级表达个人诉求,以及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宿主”。

藩镇节度使最早都是朝廷派出的官员,他们大多数出身豪族,而后来的节度使都是出自于本藩镇的土著势力,即庶族阶级。他们在朝廷难有出头之日,但在藩镇却是土皇帝,这种情况下,藩镇与朝廷的纽带割断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我们发现,豪门士族集的堕落速度让人嘘唏,中唐之前,韦、裴、李、崔、赵、郑、卢等豪族名人辈出,书写了大唐帝国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史诗,可是到了中晚唐,这些大家族再也没了这样的人才,取而代之的却是庶族阶级人才的崛起,比如张九龄、郭子仪等等。

所以,大唐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豪门集团的堕落史,和庶族阶级的崛起历史。

0 阅读:0

醉薇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